直刺中府云门穴不会导致创伤性气胸的研究

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直刺中府、云门穴不会导致创伤性气胸的研究

结论:直刺中府、云门穴不会导致创伤性气胸。(若无时间阅读可直接获得此结论即可)

中府、云门是手太阴肺经起始的两个腧穴,其位置在《甲乙经》中分别是记载为:中府在云门下ー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云门,在巨骨下,气户两傍各二寸陷者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后世医家皆沿袭此说,直至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简称《标准化》)又进一步将腧穴的位置统一化。《标准化》将此二穴的位置准确描述为“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一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云门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在腧穴的位置上,古今的论述改变极小,然而对于此二穴的针剌禁忌却记述颇多。本文旨在通过现代实验的方法,去印证古今医籍中有关此二穴针刺后遗证的论述正确与否。

1、文献综述

《素问?刺禁论》中关于中府穴的论述如是“剌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此处“膺中”有些医家认为是指中府、云门等穴,如马莳注)。及《甲乙经》中对云门穴的记述“刺太深,令人逆息。”于是,后世医家每当论及中府、云门两穴时,皆遵此说,认为针刺中府、云门穴可造成喘逆仰息等针刺事故,不可深刺、直刺,应当向外斜刺。现代医家更将此两穴的针刺结果与外伤性气胸紧密联系起来,几乎将之视为禁穴,似乎此两穴若直刺就必然会刺破胸壁,损伤肺脏,造成外伤性气胸,这都是因为今人误将古人所说的“喘逆仰息”对应于外伤性气胸之故。如《常用腧穴临床发挥》在中府穴条下说:“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系指刺膺中穴,因刺伤肺脏使人发生喘息,气逆,呼吸因难,身体随呼吸而前后俯仰等症状,与外伤性气胸相符合”。再如《中华针灸学》中也说:“针三分至五分,…宜微针浅刺,否则喘息。”《针灸学》也记载:“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直刺或向内斜刺,以免伤及肺脏。”《经络穴位解说》更详细的指出:“针刺的方向应尽量向外斜刺,切勿向内似或直接深刺,否则会穿过第1肋间隙剌伤胸膜引起气胸。”等等,记载繁多,不一而足。然而,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吗?笔者经过多次临床验证,直刺中府、云门穴,并未造成一例外伤性气胸。于是笔者怀疑上述说法的正确性。同时笔者亦阅读了李时珍先生的一则临床见闻,其曰“用26号一寸五分长毫针,刺入本穴(中府)七分深,不慎棉衣袖压触针柄柄头,针体全部进入体内,速将针提至七分,留针数分钟拔针,观察两天未出现不良反应。”由此可见直刺中府穴并不一定会出现气胸。于是笔者为取得可靠直观的第一手材料,以证实这种推想,遂求证于现代医学手段的X光片以及胸部透视,现将实验结果向诸同仁作一报道。

2、实验研究

笔者自-年期间,在胸部透视室及X光片室观察各类型患者共计71例,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检査中府、云门两穴与肋骨、胸廓及肺脏的关系,以期通过科学直观的方法来证实此两穴的准确位置及其对肺脏的影响。

因考虑到胸廓、肋骨及肺脏的状态与肺疾病的性质、男女性别、体型及年龄等诸因素不同有关,故在收集病例时,都仔细加以记录与测量。

2.1一般资料

(1)病况:随机选取71名受试者中,患有胸肺疾患者53例,其中包括肺气肿、胸腔积液、肺结核、肺水肿、过敏性肺炎、尘肺、肺纤维性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咳嗽、急性细支气管炎等疾患。另有因颈椎、腰椎、骶髂关节病变而需拍Ⅹ光片者,亦随机抽取观察18例,因上者无胸肺部疾患,故将之视为正常者以作对照。

(2)年龄:年龄从5岁到79岁,20岁至50岁者63例。

(3)体型:体型包括标准体型、稍胖、肥胖、极胖、稍瘦、极瘦等,其中标准体型为58例。(体型判定标准:男性以身高-,女性以身高-,其差即为标准体重kg)。若超过标准体重10kg者为稍胖,超过20kg以上者为肥胖,超过30kg以上者为极胖、不足于标准体重10kg以上者为稍瘦,不足于20kg以上者为极瘦。)

(4)身高:67crm-cm。

(5)性别:71例受试者中,男性占49例,女性占22例。

2.2实验方法

每位受试者只选取一侧或肺病患侧的中府和云门穴,所有穴位皆由一人选取操作,以确保选取穴位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腧穴的位置依照腧穴《标准化》的记载,云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当用手叉腰时,锁骨端内下方出现的三角形凹陷的底部。中府穴在云门穴稍向外下方1寸,平第1助间隙,距胸骨正中线旁开6寸。选取时令受试者端坐凳上或垂直站立在投影板前,脱去上衣,暴露胸上部穴区,把图钉置于选好的穴位上,用胶布固定。利用金属和人体骨骼、肌肉、组织的不同密度,透视观察或拍摄X片,拍摄时令患者猛吸一口气,以使胸廓外张。

2.3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所有受试者的中府、云门穴皆远离肋骨胸,这说明若直刺此两穴,根本不可能穿过肋骨,刺破胸膜,损伤肺脏,造成外伤性气胸。

2.4结果测量统计

通过对所有实验结果的精确测量计算,每穴所覆盖的圆周直经为1.15cm(即图钉盖的面积大小)。测量云门穴区的中心至肋骨外侧缘的最大间距为3.3cm,最小距离亦有1.4cm,平均间距为2.4cm。其中妇女和老人的穴肋间距较大,肺气肿、肺水肿、胸腔积液的患者间距较小。中府穴区的中点至肋骨外侧缘的最大间距为2.2cm,最小间距为0.7cm,平均间距为1.44cm。其中以妇女和儿童的穴间距最大,肺气肿、肺水肿、胸腔积液、肺炎的患者间距最小。

总之,两穴的间距总以健康者比胸肺疾病患者略大,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的意义。妇女、肥胖者间距较其他人为大,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府、云门两穴处垂直进针,根本不可能穿过肋间隙,损伤肺脏,造成针刺性外伤性气胸。也就是说直刺中府、云门穴与外伤性气胸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直接联系。并且向上、向下斜刺,也不会产生危险,但是若向内斜刺,则须慎重,角度不可太大,否则会有一定危险性。

那么为什么在《素问?刺禁论》和《甲乙经》中会有“喘逆仰息”(膺中)、“令人逆息”(云门)的记载呢?

其一,从古医籍的考证上我们可以知道,如《素问?刺禁论》“刺中……为喘逆仰息”。此处中并非特指中府、云门两穴,而是泛指胸膺部诸穴,尤以指旁开前正中线4寸的胃经腧穴如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等穴,以及旁开前正中线2寸的肾经膾穴如俞府、神藏、灵墟等穴,正如高世栻注云:“膺,胸前,膺窗穴也。”又如丹波元简注云:“此总言膺中诸穴,盖肺位于胸膺中,故误中肺,则为云云证,不必中府、云门两穴。”所以,将“喘逆仰息”之证强加于中府、云门两穴的刺禁法中似有不妥。

另外《甲乙经》云“(云门)…刺太深令人逆息”一句,据《针灸甲乙经校释》考证,明正统本中本无此语,而“根据我们从批校本中所见,正统本长于他本处确实很多”(《校释》语)。若正统本准确的话,则此条自会不言而明。

其二,就是“喘逆”“仰息”到底指的是什么?据现代医学分析,此两证实则是指呼吸困难,而“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率、深度(如呼吸速而浅或慢而深)和节律的改变,病人用力呼吸,可见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可呈端坐呼吸及发绀"(《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造成呼吸困难的原因很多,通常有肺源性、心源性、中毒性、血源性、神经精神性与肌病性呼吸困难等,并非气胸一症才可导致,而此处的呼吸困难笔者以为可能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古代针具针体粗大粗糙,针尖圆钝,远不如现代针具精细锋利,所以造成针刺损害较大;直刺过深就会在锁骨第1肋骨间的狭窄部位,刺伤锁骨下动脉,造成内出血,压迫臂丛神经下组,从而产生第8颈神经和第1肋间神经的损害,导致胸痛和呼吸困难。二是损伤臂丛神经,臂丛神经的分支自锁骨下神经发支,在胸廓上口加入膈神经,支配膈肌,以及支配前锯肌等呼吸肌,所以当臂丛神经损伤时,神经支配作用下降或废用,导致呼吸肌麻痹而引起呼吸困难。

至于今人时有针刺而引起外伤性气胸的,多是由于取穴不准或针术不熟练所致,并非此两穴易导致气胸之故。

本文仅用作自我学习,不得用于盈利为目的,若有不妥之处,请及时与我联系。

其他相关文章:

1、中府穴的古文献查阅;

2、唐朝名医杨上善是如何理解中府穴的?

3、中府穴别名考;

4、中府穴定位;

5、中府穴操作手法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bqo.com/bzbk/11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