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医院成功完成一例

3月11日,医院普外胸外科再次成功完成一例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至此,科室已成功开展4例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黄XX,男,53岁,以‘胸闷、气短5天’入院。入院诊断:肺大泡伴气胸。随即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患者气短症状改善,但胸腔闭式引流管内一直可见气泡溢出,复查胸部CT提示右肺多发肺大泡,带管治疗20天仍可见气泡溢出,科室组织病案讨论,确定治疗方案,建议行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

在西安医院胸外科主任付军科教授的指导下,实施胸腔镜下右肺肺大泡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安返病房。

术后第三天复查胸部CT,提示:未见胸腔积气及积液,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患者治愈出院。

肺大泡(pulmonarybulla)(也叫肺大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组织形成的含气囊腔。

发病原因:

肺大泡一般继发于小支气管的炎性病变,如肺炎、肺结核或肺气肿,也有一些病因不清的特发性肺大泡。小支气管发生炎性病变后出现水肿、狭窄,管腔部分阻塞,产生活瓣作用,使空气能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同时炎症使肺组织损坏,肺泡壁及间隔逐渐因泡内压力升高而破裂,肺泡互相融合形成大的含气囊腔。显微镜下可见泡壁为肺泡扁平上皮细胞,有时可仅有纤维膜或纤维结缔组织存在。

肺大泡有单发也有多发。继发于肺炎或肺结核者常为单发;继发于肺气肿者常为多发,且大泡常与呈气肿样改变的肺组织界限不清。合并明显肺大泡的肺气肿也称大泡型肺气肿。

临床表现:

肺大泡病人的症状与大泡数目、大小以及是否伴有基础的肺部疾病密切相关。较小的、数目少的单纯肺大泡可无任何症状,有时只是在胸片或CT检查时偶然被发现。体积大或多发性肺大泡可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尤其是体积超过一侧胸腔容积1/2的巨型肺大泡,或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常会有明显胸闷、气短等症状。大泡内感染可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少数肺大泡病人有咯血和胸痛等症状。

治疗原则:

肺大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肺部病损,故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措施,但并非所有的肺大泡病人均需手术治疗。偶然发现的无症状的肺大泡一般勿需治疗,伴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的患者,主要治疗原发病变。继发感染时,应用抗生素。如果大泡大于一侧胸腔的1/3~1/2,即被称为巨大肺大泡,因其可压迫周围肺组织,改变通气-血流比,故手术可取的良好效果。如果实质内肺大泡分布广泛,外科治疗仅为姑息性。

治疗方式:

目前绝大多数的肺大泡手术均可在电视胸腔镜(VATS)下完成。术中发现体积较大的肺大泡应于其基底部正常肺组织处行肺楔形切除,以完整切除肺大泡;较小的或靠近肺门难以完整切除的肺大泡可行结扎、缝扎或电凝灼烧等处理;位于深部肺组织内的肺大泡,除非巨大或合并感染,否则可不用处理。合并复发性气胸的肺大泡病人,建议同期行胸膜固定术,以期产生胸膜腔粘连,预防气胸复发。胸膜固定的方法有壁层胸膜摩擦固定、壁层胸膜切除固定和化学固定等。

疗效及预后:

2/3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效果较好者为分界清、明显增大的肺尖部大泡,并占据胸腔至少30%。小的、多发性大泡术后疗效相对差。肺小泡(胸膜下肺大泡)切除术后基本不会影响肺功能。实质内肺大泡不伴肺气肿者,术后可长期维持疗效。但实质内肺大泡伴肺气肿者,一般在术后5年憋气症状逐渐达到术前水平,不能维持疗效的主要原因是肺气肿逐渐加重,此类患者5年改善率为50%,10年改善率为20%。

医院普外胸外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倾力为县域及周边老百姓解决此类肺部疾病做出更大的努力。

医院普外胸外科

素材:普外胸外科

审核:雷建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bqo.com/bzbk/11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