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写写杨奶奶,为她留点文字纪念。用怎样的语言介绍我们的杨奶奶呢,在监利这块地老百姓最好的评价是说人"清白",杨奶奶就是一"清白"人。现在虽然已是耄耋老者,依然耳聪目明,头脑清晰,讲话从不啰嗦。前些日子我坐出租车去养老院接奶奶来家吃饭,路上奶奶跟我聊起了一些养老院的人和事,讲的很有趣,开车的女司机听了忍俊不禁,惊异于奶奶说话条理清晰口齿利落,不像年迈之人。
(杨奶奶)
奶奶还是去了养老院。现在的人散漫惯了,谁愿意被箍在一个院子里养着?俗话说,千好万好不如家里好。所以奶奶当初压根儿没准备去那儿的。
这些年在血防办的院子里奶奶已经住习惯了,院子不大挺清静,住的都是相处多年的老邻居,奶奶人缘好,家里有一台麻将机,经常有相好的婆婆来找她打牌,每次大家玩的很开心。菜场离得近,穿过一条马路就到了,想买什么都有,不过奶奶的生活简朴,饮食清淡,一天下来花不了多少钱。屋后有一块菜地,奶奶种了些白菜萝卜辣椒,香葱和大蒜,没事就去地里除草、浇水施肥,自己种的小菜,真正的绿色食品,鲜嫩可口。奶奶爱花,特意在菜地一角栽了几株月季,各色花儿轮番开放,令人赏心悦目,奶奶每天的生活过得很充实。
(年轻时的杨奶奶)
自从黄爷爷去世,一生不信鬼神的奶奶忽然胆小了,晚上一定要有人陪着才能安心入睡。加之身体不适,经常报警,只好托人先在乡下找了一位七十多岁的杨姓婆婆来相伴。两人一起洗衣、做饭、打扫屋子,没事时讲讲闲话,日子过得也还行。有一天奶奶自个儿量血压,完了也喊杨婆婆量,结果发现她的血压比自己的还高,她却不当回事情,这下把奶奶吓得不轻,医院检查,确诊患了高血压。奶奶觉得这事情非同小可,只能让杨婆婆的儿子将她接了回去,之后,奶奶决定要去养老院。
奶奶活到这个年纪真不容易,连自个也没想到能有这么长寿。她患了一身的病:先是糖尿病、胸膜炎,后又有高血压和冠心病,五十岁不到就从卫生院提前病退了。所以奶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不羡慕别人家的钱多,只羡慕别人的身体好!"
(65年培训结业合影)
"一生经历坎坷,倍尝人间艰辛"是奶奶的真实写照。奶奶从小聪颕,喜欢读书,幼年时外公在政府任职,家境尚好,奶奶跟着跑了很多城市。在重庆读书时,奶奶就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外公把希望寄托在她身上,曾计划着待奶奶读完小学就上重庆女子师范学校。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一切因为外公的突然离世成为泡影,也彻底改变了奶奶生命的走向,应了现在正流行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65年师生合影)
但奶奶是个有志向的女子,家庭巨变并没有使她颓废,她知道今后的路要靠自己走。听说县初级中学会考招收新生,为了实现读书的梦想如奶奶不顾外婆反对执意去参加了考试。开榜那一天,赶去县城看榜的情景奶奶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原址就是现在的前进中学,莲台乡一起参加考试的几十名考生只有十人被录取,八男两女,奶奶也是幸运中一个!终于又能继续上学了,但高兴没能持续太久,第二年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供她,读一个学期的奶奶只得无奈回家了。今天谈起这件往事,奶奶依然十分感叹!
(79年妇幼会议合影)
奶奶又是一位很有主张的人。年,政府组织扫盲运动,莲台乡推荐包括奶奶三人参加全县为期一个月的扫盲师资训练班,根据考试成绩决定去留。奶奶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就业机会,因此特别用功,成功总是青睐那些勤奋的人,结业时莲台乡仅奶奶通过考试,获得聘用。先后被分配到尺八和观音两地开办扫盲识字班。因为时间紧任务重,白天在乡镇上完课,晚上还要去到村里开夜班,为那些干完农活的村民们识字,累了就歇息在一座庙里,没有人相伴,孤独的夜死一般的寂静,这些奶奶一点也不害怕,因为她心里明白,为了能自己养活自己除了坚持别无选择,那一年奶奶才十五岁。
(82年春节家人合影)
我问奶奶能拿多少薪酬?奶奶说每月十八万呢(币制改革后为十八元人民币)。然而第二年的一场大水灾把一切都改变了,道路农田被淹,溺死人无数,扫盲工作被迫停顿,随之奶奶与外面的聯系彻底中断。奶奶叹息说,不是那场洪水或许她已早早地成为一名乡村女教师了。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是人生中的一种精神,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奶奶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年县里举办助产士速成班,奶奶再次凭着自身的文化功底和努力,顺利通过培训考核,成为一名妇科助产士,此后,又晋升为助产医师。从年轻时的奶奶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拼博和自强不息!拿奶奶的话说:"只要你肯学没有做不好的事!"
(县血防办小院)
那时的助产士可不好当,一是要有独挡一面的技术,二要有严格的职业操守,三是奉献精神。在卫生院上班不讲八小时,而是二十四小时在岗,只要有人求助,医院还是在她家里都得去处理,遇到难产弄不好就是两条人命,像这样的险情在奶奶的职业生涯可是经常发生,经她的手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奶奶说太累了,她一身的病就是在那时候落下的,有两件事至今难忘。
那时奶奶独自带着女儿大毛子住在堤头,夫妻不在一地生活工作,无法相互照应。一天半夜,一名产妇在家里出了情况要求马上出诊,奶奶便用一块被单褢着才几个月大的大毛子背在背上出了门,十来里的泥泞夜路,跌跌撞撞走了一个多小时,糟糕的是途中遇到了大雨,两人浑身上下被湿透,好不容易处理完产妇的事回到家时天已大亮。大毛子却因为淋雨受凉引起高烧大病一场,差点丢了小命,吃了这次亏,奶奶说以后出诊再也不能把孩子带在身上。
(奶奶栽种的月季花)
还有一次是大儿子小毛子两岁的时候,也是奶奶带着,正是寒冬腊月天冷着呢,人睡在被窝里都不暖和。一天半夜奶奶被叫起紧急出诊,当时小毛子正睡得香,奶奶给他掖好被子便急匆匆出门去了。第二天早上回来推门一看,发现儿子身着单衣成一砣踡缩在门后的地上,看情景差点要冻晕过去,用手一摸全身冰冷没一点儿热气,奶奶赶忙将他抱在怀里,止不住也跟着哭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普通人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容易,但奶奶所承担的苦难数倍于他人!更残酷的打击接踵而至,丈夫的突然去世让这个家庭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要知道那时候最小的儿子还不足一岁!既使是现在,我们也难以想像奶奶是怎样将四个子女拉扯大,让他们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能够吃饱饭、读书、工作、直至结婚成家。这些难以一一叙说的经历,外人看了觉得不过是些家长里短的闲话,但我感受到的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坚强!
(奶奶与子女合影)
奶奶为社会也为家庭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现在老了。但奶奶是个乐观豁达的人,从不把过去经历的苦难放在嘴上絮叨,虽然生活中仍有诸多不如意,奶奶常对我们说,"生活是自己的,永远不要和别人比。"
虽然没什么钱奶奶却看得很开,春天来了,屋后菜地要重新翻挖、施肥、播种,奶奶年岁大了弄不动,就花一百块钱请附近一位懂种菜的婆婆来弄,这婆婆乐开了花,自带各种菜蔬种籽,只用了大半天时间就搞定了。有人对奶奶说,你这样种地不值吧?奶奶笑着说:"你看这个婆婆把菜地平整得多好,她觉得值我也觉得值。"
(孙子与重孙合影)
平时奶奶和子女们相处融洽,谁家里有什么事奶奶最舍得掏荷包,奶奶说,"我大钱没有,红包还出得起。钱是用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子女们都很孝顺,唯奶奶为敬。儿子小毛子夫妻从外辞工回到监利,其他子女不在家时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那时候黄爷爷还健在,小毛子几乎成了他们的专职听差,随叫随到。现在奶奶去了养老中心,小毛子也跑得最勤,连那里的老人都羡慕奶奶好福气。远在武汉工作的孙女,不时给奶奶捎些喜好的点心、进口奶粉和水果什么的,让奶奶十分开心。出外的子女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奶奶从养老中心接出来小聚,陪着打几圈牌,尝尝不同口味特色小菜。
(福星养老中心前院)
有位学者在文章里说,中国人是忌谈死亡的,敢于谈死亡的人往往觉得自己离死亡还远。养老中心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生终点站,死亡是迟早发生的事。但奶奶并不忌讳,看得通透,早早把自己的后事安排的妥妥贴贴。她说人总归有一死,不管你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老天爷很公平,不是说你有钱就不死!有位夏婆婆的兄弟为自己拟了遗嘱五条,要求家人病危时不要插管抢救,死后丧事从简,不要做道场法事等等很详细,奶奶说,养老中心的老人们看了都拍手赞成,希望照做。社会真的进步了,现在,正确看待死亡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部分老人合影)
转眼进养老中心已有十七、八个月,奶奶已经习惯集体养老的生活方式,还交了不少新朋友。上午是老人们集体娱乐活动时间,打门球,唱歌、跳舞,看电影或书画等等,每天都有不同的安排。下午则是自由活动,老人们相互邀约着去打麻将,或三三两两散步聊天,总之,奶奶说比先前一个人闷在家里日子要好过得多。其中最为奶奶医院,老人就医来去方便,不论是住院还是打吊瓶,均有专人护理,无需家人陪伴,特别省心。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态度和蔼、细致,也很辛苦。奶奶说,这里好像一个大家庭,人多嘴杂,要把这么大一家子人照顾好,着实不容易。
(部分老人合影)
奶奶健谈,见着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或许明天我会专门写一篇奶奶在养老中心生活的文章,讲讲那里发生的故事,同样也很动人呢!正好我手头有一首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古诗,送给老年朋友,祝晚年生活如同金色夕阳,撒出一片美丽的彩霞。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