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疗队医生在会诊病情。(采访对象供图/图)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分钟。
在生与死构筑的无奈当中,也有些闪着人性之光的事情。医护人员发现,在有些病房,年轻人会主动照顾老人,病情轻的会照顾病情重的,守望相助。
医疗队总能感受到来自陌生人的暖意。近几日天气转暖,一些队员会选择步行上班。总会有人摇下车窗说,是不是上班?要不要送你过去?
医院,医疗队最先做的就是隔离工作。“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零感染回去。”
队伍之中,郭亚兵、李利、史丽莎都是小汤山医护团队成员,曾经奋战在抗击SARS疫情的最前线。“你会觉得有一帮见过世面的人在领着你,信心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
南方周末记者高伊琛李在磊
责任编辑
何海宁
那名75岁的男性患者右胸突然疼得厉害。
他的血氧浓度从90%左右一下子掉到百分之五六十,按照临床经验判断,可能是气胸。但隔着防护服,无法使用听诊器进行判断,患者命悬一线。
医院重症医学专家吴健锋找来一台超声机,很快看到“肺点”,情况确为气胸。清楚病情,接下来的穿刺治疗,就顺理成章了。气体被引出,血氧饱和度上升,病人转危为安。
吴健锋是首批广东医疗队队员,年1月24日除夕夜,他与其他医院的医护人员自广州出发,前往武汉支援。
医院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不远,直线距离三公里,开车只要几分钟,是这次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
在驰援武汉的十余天中,这支医疗队遇到了种种问题:人手不足、病人过多、物资紧缺、流程混乱,尤其受限于硬件设备。ICU必配仪器大多没有,许多治疗手段无法实施,这让队员们一度非常沮丧。
“刚来的时候总觉得好像无用武之地。”吴健锋说,“后来一看,医院有什么条件,我们就把这些条件挖掘好,把它用到极致。”1月1日那天,医院实现了第一次可视化治疗,这对他来说意义重大。
广东医疗队领队、医院感染科主任郭亚兵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医疗队的重点任务是收治病人,分类隔离。“我觉得整个过程,从无序慢慢有序,从慌乱、不稳定,慢慢走向稳定与高效,到现在,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抢救病人了。”
1最大难关:找氧气氧供不足,这是广东医疗队面临的最大问题。供氧有多重要?用医疗队院感督导组组长、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医师刘大钺的话来说,氧气供应得上,病人就会逐渐改善,没有充足的氧气,就会呼吸困难,导致死亡。这原本不算个难关。“病人血氧不好了,可以上高流量。高流量不行,还有无创。无创不行,还有有创,还有ECMO(体外膜肺氧合)这一系列的呼吸支持手段,我们都掌握得非常熟练。”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司向无奈的是,即便他提到的呼吸机集体到位,也没有办法医院使用。医院中心供氧不足,氧压不够,本身的硬件设施不足以支持机器的使用。这所以康医院在建设之初绝想不到,有一天,它收治的至40个病患中,有超过80%都需要吸氧。医院之后,这一硬伤是致命的。效用最强的有创呼吸机与高流量呼吸机医院都无法使用。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吴锡平解释,有创呼吸机是在病人气管插入管道,由呼吸机给病人提供呼吸动力,是最保险的选择。高流量呼吸机则顾名思义,一定要让氧气达到比较高的流量,方能发挥效用。医院本身有足够的氧量。司向说,“一旦使用高流量呼吸机,就像一个阀门打开了,氧气全都往这边跑,其他病人就没有了。”无创呼吸机尚且能用,将面罩紧贴病人口鼻处,机器会给病人单向顺气,帮助呼吸,但它不会增加病人的氧量。只能给其一定动力,对重症病人的帮助有限。但即便如此,无创呼吸机也是不够的。“我们的无创呼吸机只有三台左右,目前还有六七个重病人。”吴锡平说。“病人如果不插管上呼吸机,顶不到几个小时就会死掉。”医院危重病监护二科主任医师邓医宇2月4日在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