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罕见病抗争11年,她踏上公益路ldq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年,隆琳24岁。

这一年6月,她与男友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蜜月”还没过完,隆琳被确诊患上了“淋巴管肌瘤”。“淋巴管肌瘤”,简称LAM,是一种只发于育龄女性、严重的肺部罕见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导致呼吸衰竭。通常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大约5-8年。目前不可治愈。

隆琳觉得自己的世界就此覆灭。她在黑夜难眠中痛苦、煎熬、哭泣;又在每一个黎明晨曦中满怀希望的醒来,祈愿上天赋予自己生命的奇迹。她只有一个愿望:活下去。

年,隆琳35岁。除了“淋巴管肌瘤患者”,她还多了几个身份:“蓝梅公益创始人”、“蓝梅淋巴管肌瘤罕见病关爱中心发起人”、“淋巴管肌瘤病国际公益联盟中国地区爱心大使”。

蓝梅公益创始人隆琳

隆琳究竟走过了一段什么样的人生轨迹?她和自己的伙伴是以怎样的方式,为病友们支撑起这一片关爱的天空,在为生存与命运搏斗的同时,还成为爱的“摆渡人”?

带着这些疑问,《公益时报》记者与蓝梅公益创始人隆琳面对面,听她讲述那些有关生存与死亡、坚持与放弃的故事。

蜜月期的“死亡宣判”

隆琳创办的“蓝梅公益”位于北京市内大观园附近的一栋居民住宅楼内,办公条件特别简陋,是和其他几个罕见病机构合租使用的。8月14日,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当天,隆琳穿了件淡粉色的圆领T恤,上面印着卡通图案。齐眉的刘海,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娃娃头,圆圆带笑的大眼睛,加上一副红边的眼镜,身上透着股浓浓的书卷气,整个人似乎还保持着一种大学生的清新和简约。

如果不是交谈过程中,由于语速过快导致呼吸不适,隆琳不得不偶尔停顿下来稍事调整,怕是没人看得出,她是一位生命随时可能遭遇危险的罕见病患者。

隆琳祖籍四川内江,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主修应用语言学专业。年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文化公司负责文案策划工作。

年7月的一天,新婚一个月,还沉浸在甜蜜中的隆琳清晨醒来后,突然感到呼吸困难,整个身体无法直立,每呼吸一口气,都会浑身剧痛。

从未见过隆琳这种状况的丈夫很快将妻子送医急救,医院胸片结果显示:隆琳的肺部已经被压缩了70%,病灶部位在左侧。气胸相当严重,医生建议立即手术。

手术时间超过6个小时。医生告诉隆琳的家人,隆琳的肺部和普通气胸患者的情况很不相同,不仅肺组织器质性残缺,而且各种肺大泡遍布肺组织。这些此起彼伏的肺大泡,就像鼓涨的气球一样,随时会发生爆裂,一旦爆裂,则生命受到威胁。但隆琳的这种病症究竟该如何界定,当时的主治医生也拿捏不准,建医院查查看。

最终,医院确诊为“淋巴管肌瘤”。淋巴管肌瘤(Lam,中文代称蓝梅),这是仅发生于女性的罕见免疫系统疾病,病发可导致患者急速呼吸衰竭而死亡。截至目前病因不明,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隆琳的家人无法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更不知该如何告诉隆琳。他们决定暂时保守这个秘密。

手术结束之后,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本以为磨难就此过去,不想出院的当晚,病魔再次“突袭”,右胸痛到几乎无法呼吸医院。

因为距离上次手术时间过于接近,隆琳不能再马上接受第二次手术,便实施了插管治疗。

隆琳说,第二次治疗时插管的经历让她这辈子都刻骨铭心。

“我其实还算是个坚强的人,平时忍受疼痛的能力很强,这次实在是无法忍受。当时我痛得浑身冒汗,眼泪“吧嗒吧嗒”一直控制不住。

从肋骨里插管是一件非常费劲的活,即使是男医生来操作这个动作,也得使出浑身气力才能办得到,插完管,男医生几乎也累得快要瘫倒在地。你想想,他使出多大力气,我就得承受多大痛苦。”回忆起那时的情景,隆琳忍不住皱了皱眉头,然后又笑起来。

这一次,在医院里一住又是四十多天。

第二次出院之后,眼见很难再瞒下去,她的的丈夫才把埋藏在心底三个多月的秘密告诉了隆琳。

听完了丈夫的述说,隆琳始终安安静静地躺着,吃药,治疗,不哭不闹,只是每天都沉默。

隆琳想让家人觉得自己已经接受了现实。但只剩下她自己的时候,她的心底总会一千遍一万遍的嘶吼:“我的未来完了。我该怎么办?”她说仿佛感觉到胸腔里肆虐奔跑着一头狂怒又绝望的狮子,四处逃窜,却未见半点生机。

隆琳开始在网上疯狂地搜索“淋巴管肌瘤”患者的生存期能有多久?网上给出的答案基本一致:5-8年。

“从我来到这个世界,到长大懂事以后,对于生活和未来我有过太多设想,唯独生病这件事不在我的计划和想象之内。而且之前身体素质还是不错的,在学校的时候还参加过多次运动会,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我这样一个看起来很棒的人,怎么会遭遇这样的一场严重的疾病,很长一段时间完全无法接受,真的。”

说到这里,隆琳嗓子有些发涩,差点哭出来,但最终她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自嘲似的,呵呵一笑收尾了这段话。

年下半年,隆琳病情又开始加重。

采访中,她对《公益时报》记者形容起那段时间的病情和状态,好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并无沉重与抱怨。

“这种病,它就像自来水管漏水一样,我们的淋巴管是会漏的。吃进去的各种食物和喝进去的水,它都会通过你的淋巴管漏到你的胸腔腹腔,那个时候我的胸腔包括心脏几乎全都被积水包裹着。因为没有药物可治,医院抽水,但是因为你的病理一直存在,即使你当时抽完了水,它还会不断的有积水,始终在循环,吃东西吸收不了,身体不断被消耗,体重一下子减轻了30多斤。”

时隔很久以后,隆琳的丈夫告诉她,那段时间的她几乎已经瘦成了一座人体标本。而对于形体外在的变化,隆琳根本无暇顾及,因为咳嗽咳血、胸腹反复积水,已经让那时的她无力抵抗,基本崩溃。她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彻底废了。

绝望中的“向死而生”

那段时间隆琳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的生命到头了,我真的要跟这个世界告别了。”她甚至幻想自己哪一天睡过去之后就再也不用醒来。

有一天早晨,隆琳在惯常的疼痛中醒来。按她的话说,就在那一天那一刻那个半梦半醒的瞬间,她忽然就醍醐灌顶,想清楚了一件事——如果我走了,对自己固然是个解脱,因为离开了也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我的父母呢,他们只有我这一个孩子,他们怎么办?

隆琳觉得身体内忽然莫名被注入了一股力量,有个声音在隐隐告诉她:“不能死,要活下去。尽一切可能,活下去。”

采访进行到这里,隆琳常常忽然就笑起来,她笑时的样子很可爱,眼睛笑成两道弯弯的月牙儿,很像卡通片里那个勇敢跟怪兽搏斗的的小女孩。

隆琳决定好好活下去。考虑到她的病情和现实状况,医生建议实施肺移植手术。

起初隆琳对这个提议很排斥。因为肺移植手术是个大手术,术后排异反应也是未知数,同时手术会花一大笔钱。不过隆琳的家人还是达成了一致共识:无论多难,全家人都要和隆琳“并肩战斗”,共同面对,钱不够,砸锅卖铁也要凑。

“就在这个当口,通过一位医生的介绍,我尝试了美国一种还在临床试验阶段、专门针对淋巴管肌瘤病的药物,这种药只对部分患者有效。真没想到,它对我起作用了。我真的很感恩。”

原来从卧室到卫生间,统共四、五米远的距离,走一步要喘三次,带着氧气机都很吃力,憋得嘴唇发紫。用药之后,她可以慢慢走楼梯了。再往后的日子,咳嗽减轻,食欲慢慢恢复,身体机能逐渐好转。

“年初开始吃药,到年的时候,我竟然长胖了,从此告别了‘人体标本’的日子,体重基本达到正常值了。”说到这里,隆琳有些得意的快乐。

据隆琳介绍,这种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并不能根治。而且这种药的价格很昂贵,每个月的药量大约要花费多元,这笔费用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都是不小的经济负担。但对每一位患者来说,只要能救命,能活下去,再苦也要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隆琳这样总结那段轨迹带给她的感悟:“有时候觉得人其实很神奇,内心那种无形的力量是有的,只要你自己愿意,那股力量就会赋予你勇气和信心,你就真的可以如有神助,能够挺过去。”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隆琳说,蓝梅公益机构的成立,离不开河南病友王晓莉长期以来的关爱和支持。

王晓莉确诊时间更早些,大概在年左右。医院的医生共同创办了“蓝梅中国”的网站,主要介绍“淋巴管肌瘤”的背景、病症,国内情况和国际相关动态等内容。

年隆琳确诊后,与王晓莉在网络上建立了联系,两个人一边治病,一边为这个公益网站的丰富和充实想办法,同时开展了其他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向社会各界和公众介绍“淋巴管肌瘤”这种罕见病,但始终不曾谋面。直到年全国首届淋巴管肌瘤病友大会,她们才第一次见面。那时的王晓莉身体已经很虚弱,走路都比较吃力。

年,隆琳赴美参加美国LAM基金会举办的专业会议,王晓莉的父亲打来越洋电话,告诉她:“晓莉走了。”

王晓莉离世后,隆琳很久不能释怀。在因病相识后的这些年里,她们早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好姐妹。隆琳说王晓莉留给她最深的印象是“坚强”,她走后的日子里,每每遇到困难和挫折,隆琳都会想起王晓莉那张恬淡微笑的脸,她会想象如果是王晓莉面对这件事,会怎么说、怎么做,仿佛她们还在一起,从来不曾分离。

说到王晓莉,隆琳的眼圈红了。她说自己很想念她,因为某些时候,其实她们两个是一个人,悲喜同心。现在那个最懂自己的人,走了。

或许正是那时候,隆琳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社会都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bqo.com/lczz/1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