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是纯粹的经验医学,必须用理论指导临床,并不是越老越吃香,“老”有它合理的一面,可以是他的一个优势,但是也有他的缺点。中医不只治疗慢性病,它是完全可以治疗急症的。中医治病不是用一味药,单味的药,不是用什么秘方、验方,而是要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遣药,方证必须合拍。这就是我今天要阐明的观点。湿邪重表现之一:痰多湿痰内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痰湿停胃,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痰湿阻膈,气机不畅,痞闷不舒;痰湿留注,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有些老年人,并没有感冒肺炎,但是长期咳喘痰多,还有些小孩子积食以后,一直嗓子里有痰。其实这样的人,并不是所谓的炎症,而是脾虚导致脾的运化能力下降了,痰湿内盛所致,如果单纯止咳化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要从脾胃入手,培土制水,让脾胃功能恢复了,痰湿的来源自然也就得到了控制。所以中医说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通过调理脾得以运化,痰湿之邪得到改善,可以使患者的体质得到恢复,痰湿产生得少,疾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彻底痊愈。同样,湿邪除了上述这些表现形式外,还有很多,比如,皮肤经常起湿疹、双腿经常浮肿、女性白带清稀量大等。都是湿邪在身体中的表现,认清了这些表现形式,自然就会想到土能克水,在治疗湿邪为患的相关疾病时,自然而然会想到健脾祛湿。湿邪重表现之二:全身乏力《黄帝内经》上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人体清阳的这些分布,需要脾脏来实现。脾主升清,升发人体清阳,是脾脏的职能所在。如果脾受湿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清阳的升发就会受到影响,人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之症。许多患者经常抱怨:“医生啊,我全身没劲,两条腿沉重无力,上下楼梯困难,好像有千斤重担,腰部也像背了个大包袱,沉重异常,头也昏昏沉沉。”这些困乏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因为“湿生重浊”。湿性为什么会重浊?那是因为湿邪困脾,影响到了脾脏的升清功能,进而影响到阳气在人体的输布。这些都是人体的生理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人就会生病。清阳不能出上窍,浊阴不能出下窍,后果就是“九窍不利,耳目闭塞,大小便不畅”,所以李东垣说:“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湿阻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能发于上,头部阳气就会不足,人就会感到头脑昏沉,这样的病人从早到晚都觉得天是灰蒙蒙的,人的精神状态很差,很压抑,很郁闷。这些都是脾的升清作用不能发挥所致。湿阻皮腠清阳不能发腠理,则腠理失养,皮肤干燥,脱皮脱屑,所以健脾也能润肤。
湿阻四肢清阳不能实四肢,则四肢酸楚、沉重、乏力,这样的病人,在排除脑血管意外之后,运用健脾除湿的办法,常常能够立竿见影,所以有“脾主四肢”之说。中医的许多理论,看似各不相干,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关联的,只要学透了,自然就能将它们融会贯通。湿邪重表现之三:口水多体内湿邪过重,还会淹没五脏六腑,充斥于脏腑经络。五脏化生五液,就会通过五液的形式来排泄,患者就会表现为五液过多。《黄帝内经》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汗为心液,鼻涕为肺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唾为肾液。生活中,仔细观察一下身边,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小孩经常流很浓的鼻涕,流口水,或者稍微一运动就大汗淋漓,而且越胖的小孩,出现这种情况的机会越大,这是为什么呢?小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脾虚之后,湿邪内盛,非常容易出现五液过多,湿邪过重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调理脾脏才是关键,同时兼顾五脏,就能解决问题。看病绝不是用几个固定的药、固定的处方,而是要根据病情辨证论治。特别是碰到疑难病症,如果没有理论指导是绝对看不好的,何况中医本来就有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因此,那些说中医是经验医学、是伪科学的都是错误的,他们不懂中医,我们也不屑与之一谈。中医是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是科学的,不掌握好中医理论是无法当好医生的。我年轻时能治好的病人,如果放到今天,我不一定治得好。为什么呢?第一,人老了思维不如年轻时敏捷,反应也不如年轻时快;第二,用药不如年轻时胆大、果断。年、年治疗流脑、乙脑,我用清瘟败毒饮,石膏用半斤,黄连用一两,当年“大砍大杀”,胆子大得很,现在我没用过了,思维的敏锐性、用药的果断性不如从前,这就是年老与年轻的差别。没错,中医是可以调理身体,《内经》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治病就是调整内在的阴阳,使其平衡协调,这是一个总的目标。但具体到某一个疾病,就不仅仅是调和的问题了,如同打仗,该杀就杀,该砍就砍,该扶正就扶正。那为什么老百姓甚至中医队伍当中的某些人,都认为中医是搞调理的呢?主要是因为现在大量的中医都不会治病了,所以老百姓都认为中医不会治急性病,只能搞调理。然后我们再看看《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其中有多少是治疗急症的内容。《金匮要略·妇人杂病》中讲:“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又提到了“妇人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的病,妇人怀孕后不能小便,这不是癃闭吗?也会死人的。《金匮要略》中还讲到了“肺痈,吐脓血,脓成则死”,这也是急症。“水气病,少腹坚满”,也是急症。《伤寒论》中也有很多急症的记载,比如“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伤寒六七曰,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白虎汤主之。”“腹满,潮热,谵语,不大便,大承气汤主之。”这些不都是急症吗?还有“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我随口就可以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举出这么多急症来,也就说明我们的古人是可以治急症的。温病学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温病本身就是指急性热病、传染病,虽然它没有取名流行性出血热、SARS、禽流感,但实际上都包括了这些病。比如暴喘症,古人称为“马脾风”,SARS不就有发热、暴喘吗?中医认为是肺热壅盛;流行性出血热有发热、出血,中医认为是热盛动血;中医还有热盛动风,发热、抽搐、角弓反张;热人心包证,发热、神昏、谵语。像这些急症,古人都有详细的记载,有证、有方、有药,为什么还说中医不能治疗急症呢?中医是能够治疗急症的,只是我们很多中医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我治急症的例子很多,随便就能举出大量的例子来。比如有一次省卫生厅请我医院抢救一位病人,是一位23岁的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患病毒性肺炎,高热40多天,每天高热达40度,昏迷不醒。我到病房一看,病人身上插了好几条管子,气管切开,上了呼吸机,鼻子里插着胃管,下身插着导尿管,双手插着输液管,胸口还插着两条管子。我就问他们:“胸口为什么插着两条管子?”他们告诉我,一个是引流胸腔积液的,一个是治疗气胸的。这不仅是急症,还是危重症。只见病人大汗淋漓,但舌苔黄,脉细数,沉取很有力。于是我给他开了“生脉散合三石汤”。这是温病方,生脉散可救气救阴,三石汤清肺胃实热。我只给他开了两付药,第三天下午,该病室主任给我来电话了,第一句话就是“退烧了”。我说:“那就好了,我完成任务了。”主任说人还昏迷没醒来。我说:“好办,吃几粒安宫牛黄丸就可以了。”后来,那个小伙子病愈之后,还来我门诊看过我。这只是随便举例而已。我的门诊几乎天天有急症。昨天,我的一个在广东的老乡打电话来,她的小孩高烧41度,满口长疱,手上还有小疹子,轻微咳嗽,流鼻涕。我怀疑是手足口病或麻疹,又问病人的眼睛红不红,她说不红,但咽喉红而不肿。我估计多半是感冒引起的,不管是不是手足口病,就开了银翘散加大黄、土茯苓。为什么加土茯苓呢?这是为了清湿热,防止手足口病。今天早晨老乡打电话告诉我,孩子昨天晚上10点多退烧了,西医可能还没有这么快,这就是中医的功夫。我再举个例子,我们省委某领导的妹医院行子宫癌切除手术后,近30天未解大便,只放两个屁。医院以及中山医科大学请了很多教授会诊,结论只有一个:肠梗阻,需手术治疗。但病人才手术不久,全身情况不好,不愿再手术,于是就有人建议请中医来看。我一看病人,真是腹胀如山,隆起老高,按之坚硬,但叩之如鼓声;病人轻声呻吟,低烧,微呕,苔黄腻,脉有力。于是我就开了大承气汤2付,大黄、芒硝都是30克,枳实、厚朴15克,嘱病人每小时服药一次。大约到了半夜,病人说肚子痛,家人扶她起床走动,顷刻病人说要大便,拉了一盆子大便,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医院都轰动了,说中医居然能治疗肠梗阻。像这样治急症的例子太多了,我慢慢回忆的话能举出很多来。所以说,中医是完全可以治疗急症的,并且是很擅长治疗急症的。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大量的中医不会治疗急症,从而使人们产生了这样一种误解。我个人认为现在的科研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倾向,就是过分强调研究单味中药,西医学中医往往就是这么一个模式。我们现在的中医队伍里面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的错误现象,就是中医只开药,不开方。谈到临床的病案,什么病,什么证,什么舌,什么脉,它都有,诊断也有,一个中医的病名,一个西医的病名,然后有治法,有用药,但是它就是没有方(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归根结底只有一条,他基本功不扎实,不能背方剂啊!有的人可能会开出自创秘方、自创验方。哪来那么多的秘方和验方啊?有时候开出来的药都是自相矛盾的,一看就是大笑话,大杂烩。我们现在受西医的影响,西医用药都是用单味药,我们中医也开始用单味药了。再就是我们的科研倾向于研究某个秘方、自拟方,有的人就是研究某一味药。殊不知,中药是特别讲究配伍的,应当研究药物配伍后的变化,才能了解古人拟方配伍的作用所在。比如麻杏石甘汤、麻黄汤、麻杏苡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升麻汤,它们的配伍不同,那么作用就不同了,这个作用有时候甚至是相反的。麻杏石甘汤与麻黄汤作用有多大的区别?麻黄配石膏是什么作用?麻黄配苡仁是什么作用?麻黄配连翘和赤小豆是什么作用?麻黄配桂枝有什么作用?麻黄配杏仁有什么作用?麻黄配升麻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去研究这个。这才是真正的奥妙所在,这就是方剂的奥妙。方剂的奥妙就在于它的配伍不同,作用就不同。就如同我和学生在一起就讲学问,我和一个老总在一起,我就不会讲学问了,就讲其他的;我在教室里就讲课,我在门诊就看病,门诊的人都知道我是医生,在教室里的学生知道我是老师;我到出版社别人会说我是作家,我是一个写书的;我去饭店,人家会说我是吃饭的;我写字的时候别人会说我是个书法家,我人物角色换了啊!我打牌的时候,别人会说我会打牌,我拉二胡的时候,别人会说我是搞音乐的,这就完全不一样。药物的作用和人的角色有多方面是一样的,这就要看你配伍配的是什么?你配的东西不同,它的作用就变了,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东西。中医治病绝不是用单味药,而是用方,这个方是要跟随证走的。而且我们用古方不能呆板,不能像日本人一样——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就用小柴胡汤,没有这些症状就不能对号入座,那就是呆板了,这种思维模式就错误了。所以我们中医治病不是用单味药,不是用所谓的新药,所谓的科研药,所谓的祖传秘方,而是辨证选方,是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遣药。首先要辨证施治,而后要因证选方,因证就是要依据这个证来选方,这个选方。如果这个人是风热感冒,给他开个桂枝汤,理由是桂枝汤是治疗感冒的,吃了怎么没有效果呢?那是你搞错了!医生用错方了!再比如说,一个人便秘,吃点番泻叶就会拉肚子,有那么简单吗?便秘有多复杂啊?有气虚便秘,有血虚便秘,有津亏便秘,有气津两亏的便秘;还有实证便秘,有火热便秘,有食积便秘,有气滞便秘,这都不是一个番泻叶能够解决的,都不是一个大黄能够解决的。大黄和番泻叶吃了,当时可以通一下大便,但是通了之后怎么办呢?过后又不行了,并且越来越厉害。如果是津亏的要用增液汤,气虚的要用黄芪汤,血虚的要用加味四物汤,是火热的要用大承气汤,气滞的要用六磨饮子,气火相兼的要用麻仁丸,肾虚的要用济川煎。你看看该有多少复杂的东西啊!都是有方的,绝不是一味药就能解决的,这就是中医的奥妙所在。这些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观点,人们要认识这么几个观点,这是几个误区,我不得不说一下。语录1任何东西,最后都不如内心的一丝安宁。别亏待自己,不欺负人,别被人欺负,不落井下石。个人邮箱:klhexueb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