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20考研进行时第天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412/6162073.html

刺灸法各论(四)

考点九:晕针、滯针、血肿、创伤性气胸、刺伤内脏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及预防。

考点击破

1.晕针

定义: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

表现: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其顾虑。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

2.滞针

定义: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以致局部肌肉强烈收缩;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留针时间过长。

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若因病人精神紧张而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循按,或叩弹针柄,或作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若行针不当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做好解释,消除患者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避免单向捻转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

3.弯针(了解)

定义:进针时或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

原因:医生进针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

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如针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针断体内。

预防:医者进针指力要均匀,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使其不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4.断针(了解)

定义: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原因:进针前失于检査,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人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的正确处理。

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人皮肤之下。

处理: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剔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贴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的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5.血肿

定义: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

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冉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6.创伤性气胸

原因:由于针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腧穴时,刺入过深,伤及肺脏,引起创伤。

现象:轻者出现胸闷、心慌、呼吸不畅,严重者可见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体检时,可见患侧胸肋部间隙饱满,胸部叩诊呈鼓音,气管向健侧移位,听诊时呼吸音时明显减弱或消失。有部分病例针刺当时并无明显异常现象,隔数小时后才逐渐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切勿翻转体位,并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漏气量少者,可自行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一般首先给患者吸氧,并根据气胸的严重程度,给予休养观察或胸腔穿刺抽气及其他治疗。对严重病例,如出现张力性气胸者,需及时组织抢救。

预防:为患者选择合适体位:在针刺过程中,医者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严格掌握进针的角度。

7.深度、避免伤及肺脏

原因:施术者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因针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损伤。

现象:疼痛和出血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若出血量过大,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甚至急腹症等症状。

处理: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伤较重,或有继续出血倾向者,应用止血药等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失血性休克时、则必须迅速进行输血等急救或外科手术治疗。

预防:熟悉人体解剖部位,明确腧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掌握来好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

考点点拨

对于针刺异常情况处理往年并无考题出现,年增加了气胸和刺伤内脏,考生应重点掌握处理方法和预防。

考点十:针刺的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应予禁刺。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癜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

编辑:小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bqo.com/lczz/107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