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晶晶刘薇翻译赵双平校对
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重要性:术中使用机械通气患者的理想潮气量不明。
目的:为了确定术中低潮气量通气相对于常规潮气量通气是否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
设计、背景和受试者:从年2月到年2月,对澳医院位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的。
干预:患者随机接受潮气量为6ml/kg预测体重(n=,低潮气量组)、10ml/kg预测体重(n=,常规潮气量组)。所有患者接受正压通气指数为5cmH2O。
主要结局和措施:主要结局为首次手术后7天内发生的复杂的术后肺部并发症,包括肺炎、支气管痉挛、肺不张、肺充血、呼吸衰竭、胸腔积液、气胸或术后有创、无创机械通气的计划外需求。次要结局是术后肺部并发症包括肺栓塞的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脓毒症、急性肾损伤、伤口感染(浅表和深部)、术中对血管加压素的需求率、计划外重症监护病房的发生率、快速反应需求率、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医院住院时间和住院死亡率。
结局:名随机患者中,位(98.9%)完成了实验(平均年龄63.5岁;名女性[40.9%];名经历了腹部手术[56.4%])。主要结局发生在低潮气量组位患者中的位(39%)相比常规潮气量组位患者中位(差异);风险比,0.97[95%CI,0.84-1.11];p=64)。所有次要结局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和相关性:在经历大手术的所有成人患者中,术中低潮气量通气相比常规潮气量,组间需求相等,首次术后7天内并没有显著降低肺部并发症。
全世界每年估计会进行超过万场手术。在常规麻醉和机械通气下持续至少2小时的手术患者会经历术后肺部并发症。根据国际专家小组于年达成的共识,并发症的预防是重要的治疗和经济目标,可以部分通过优化机械通气来实现。
传统上已采用超生理潮气量术中机械通气来预防缺氧和肺不张。然而与低潮气量相比,如此大的潮气量也许会造成伤害和术后发病,这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