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火线立功的11名军医大医护人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
导读

近期,医院为6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火线立功人员举行授奖仪式。黄埔君从公开报道了解到,这份立功人员名单中,有11名医护人员来自军医大学,他们人荣立二等功,9人荣立三等功。

二等功(按照姓氏笔画排序)↓↓↓空军军医大学张西京“我们的责任,就是为患者架起生命之桥,让他们摆脱死神之手。”从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首批患者起,病房、驻地、诊室三点一线,成了张西京的工作常态:上班,他不是到病床前询问病情,就是翻阅患者病历;下班,他会将每名患者病症参数,详细交代给接班医生;睡前,他要把每位患者的病情都过一遍。作为医院的专家组副组长,张西京13次参加本院重大病情的集中会诊。在对比剖析病例时,张西京发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到了后期会突然出现心肺功能急剧恶化,影响了救治效果,这是目前的‘瓶颈’问题。”半个月来,张西京对30余个病例进行了全面分析,希望能够制定一套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方案,有效降低病亡率。海军军医大学董宇超董宇超,医院感染二科一病区主任,海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院后,该同志作为骨干身先士卒,提前进入病区现场实地调查疫情防控情况,迅速制定了相应防护制度和病房工作流程,保证了救治工作顺利、安全展开。他率领队员展开3个病区,在第一阶段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转战医院后,董宇超与时间赛跑,竭尽全力收治病患。他结合新冠肺炎的病理生理特点,着重探索了重症患者皮质激素使用的最佳时机和优化剂量;并联合中医专家积极尝试中西医结合方法获得良好效果,先后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分级治疗方案》(.0版、.1版)。收治的重症患者中,9人康复出院,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无一人转ICU。三等功(按照姓氏笔画排序)↓↓↓空军军医大学朱以芳“在回安徽老家途中接到上级赴武汉前线抗击疫情的命令,我心急如焚。”医院胸腔外科朱以芳护士长,为了赶时间驰援武汉,这名军中女汉子4小时展开极速“长跑”,往返多公里只为冲锋上“疫线”。4小时,多公里,汽车转高铁,高铁转飞机,不眠不休,只为按时归队,冲锋抗击疫情最前线。“这4小时太紧张了,现在回想起来,母亲的身影是恍惚的,眼前闪现的都是车、高铁和飞机,我只知道,无论怎样,我必须赶回来,疫区人民需要我们。”朱以芳动情地说。空军军医大学张瑶“爷爷,您早点康复出院,我们好早点吃上热干面呢,别食言啊……”

张瑶,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女队员,一名穿军装的白衣天使,一名心理学女博士。

“由于传染性疾病的特殊性,我们重点考虑在提升与患者的非接触性亲密度上下功夫,通过暖心的举动传递给患者正能量,增加信心、促进康复。”就这样,“心灵港湾”开张了。

后来,张瑶又开始琢磨,“既然我们是医患同心抗击疫魔,那就是战友。”很快,三科二病区的患者不再被叫做“病人”,大家都以“抗疫战友”互称了。

张瑶还为“战友们”建立了一份“标星”档案——3床有糖尿病,注意运动要适度;8床快过生日了,要准备礼物……事无巨细,都被张瑶一一记录在本上。

“护理工作没什么窍门,就是发现问题和快速解决问题,并把每一件看似琐碎的事情用心做好。”为第一时间了解患者需求,张瑶建立了“战友”意见沟通群,在无障碍沟通中促进护理质量有效提升。

空军军医大学张涛“请让我继续战斗!”刚医院,张涛就带领医疗队传染、感控专家,冒着冷雨寒风,连夜医院整体情况。医院存在的感控问题,他与6名专家一起,走遍院区各个点位,现地指导、科学规划,并对通道设置、感控流程等提出了改进意见,医院建立健全起了符合质量要求、医院特点的感控体系,减少院内感染几率。医院几百张床位和多名危重患者的救治压力,张涛身体力行,每天第一个进入污染区指导治疗,逐个检视病人,将患者分为轻、重、危重三级,分级进行诊治,并建立标准的出入院管理机制,确保患者的入院渠道通畅。同时,他每天带领大家进行工作总结,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空军军医大学张兵华“每天查房,每天反复看片子,这些病人的相貌和他们的CT片已经印在脑子里。”在医院,每查一次房,“走一圈”常常需要4个多小时,很多时间都花在和病人的沟通上。除了询问病人吃饭、睡眠、体温等情况,张兵华时常还会给患者把脉。查房前,张兵华会花很多时间做“课前预习”。“病人的CT片不仅必须要看,而且应该反复看。炎症的范围大小,程度轻重,哪些病灶已经被吸收了,哪些还比较实,我都会列表记录下来。这样对病人情况心中有数,跟他们沟通时也更有说服力。”他说。“我们的30个病人中包括七八个重症患者,经过治疗效果都不错再有一个令人高兴的事就是,我们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个被感染。”张兵华说。陆军军医大学杨仕明

“嬢嬢,恢复蛮扎实哟,

等东湖的樱花开了,我们约起过早哈!”

“嬢嬢,恢复蛮扎实哟,等东湖的樱花开了,我们约起过早哈!”在医院感染一科二病区的例行查房中,穿着防护服的杨仕明教授用地道的武汉话鼓励着陈阿姨配合治疗鼓励她尽快康复。病房的患者们满是疑惑地打量着这位专家,从其他医生口中才得知,这位操着地道武汉话的专家也是一位地道的武汉儿子伢。肩负着人民军医的抗疫责任,怀揣着对家乡人民的满心牵挂,杨仕明把那份责任牵挂转化为满满战斗力,带着他们组医护人员为每一位患者悉心诊治。为了能与患者们更好地沟通,这位武汉伢子在查房问诊时,尽量与他们用武汉话交流,与患者更亲切、轻松地沟通。病区里的苏爷爷向医护人员们竖起双手的大拇指赞叹:“没想到你们重庆来的专家还有我们武汉儿子伢,你们军医都蛮厉害,等我们病都好了,一定约一起过早,大家一起整热干面!”海军军医大学徐海涛徐海涛,医院重症一科副主任医师,海军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自医院起,他带领医护人员对重症监护室16张床位按单双号分成了两组,有效提高了诊治效果。转战医院后,他担负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把最危险的地方留给自己,因地制宜地给气胸患者使用了传统水封瓶装置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在气管插管后镇静药物、心血管功能调控和抑制应激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有效推动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进展。海军军医大学陆月明陆月明,医院感染二科二病区副主任,海军军医大学海军特色医学中心呼吸内科主任。在抗疫一线,他夙兴夜寐,英勇奋战在隔离病房,值班、查房、开医嘱、消毒、宣教,样样都冲在前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严格遵从国家诊疗规范,科学地分类施治,坚持中西医结合,加大救治力度,已经使30多名危重患者脱离了危险,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他不畏风险,迎难而上,病房中有一位病危的78岁老人,由于病情严重,整口整口地咳鲜血痰,他冒着感染风险,弯下腰为老人搽去嘴边的血痰,另外增加一路鼻导管吸氧,经过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老人的经皮氧饱和度提高到了88%,病情已经平稳。陆军军医大学谌磊“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我要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用尽心精心的护理帮助更多的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谌磊是感染一科二病区护士。大年三十接到驰援武汉命令后,谌磊没有犹豫。身为感染科护士的妻子张欢坚定地说:“你先去,我是你的后盾。”两口子将不到一岁的儿子交给父母带回了湖南,一个走进重庆4小时隔离的感染科病房,一个踏上了战“疫”的最前线。谌磊曾经是一名消防战士,而无论是在救人的火场,还是在抗疫的战场,他都保持着逆行冲锋的姿态。身为90后的他,工作之余经常把90后的护士们召集在一起,给大家做思想发动:“不要怕多干活,累就累那么一会,我们每个人都多干一点,汇集起来,就能让这场战斗早一点胜利。”海军军医大学陈吉泉陈吉泉,医院感染二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海军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作为呼吸科专家、老党员,先后参加抗击非典、援柬医疗队。疫情爆发后,陈吉泉主动请战驰援,主动加入党员先锋队。虽然他有比较严重的椎间盘突出症,在鄂上班途中左膝关节扭伤,但坚持一声不吭,克服困难,顽强工作。在鄂期间腰痛发作明显,为缓解症状他长期夜间睡在地板上。医院呼吸内科四病区期间,他每天坚持查房,主动要求一个人单独值班,承担个医生的值班任务,起到了一名老党员的带头作用,深受患者和同事的好评。在兼任医疗分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他主动组织政治学习,关心队员的身心健康。组织大家反复进行防护训练,特别强调洗消和穿脱防护服环节,为大家在战疫中的有效个人防护、实现零感染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END——综合中国军网、空军军医大学陆军军医大学、海医大号投稿邮箱:zgjxwxpt

.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bqo.com/lczz/108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