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气胸 > 临床症状 > 第五章练习题 >

第五章练习题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第五章呼吸

1.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

2.肺通气的概念,肺通气的原动力与直接动力。

3.肺内压的概念,胸膜腔内压的形成机制及意义。

4.肺弹性阻力与肺顺应性的关系。

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6.评价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7.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8.CO2和O2的运输形式。

9.血红蛋白氧容量、血红蛋白氧含量、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定义。

10.氧离曲线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11.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12.外周血中[H+]、PCO2、P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名词解释

1.肺通气★2.顺应性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4.胸膜腔内压

5.潮气量6.肺活量7.用力肺活量★8.用力呼气量9.生理无效腔

10.功能余气量11.肺泡通气量★12.肺扩散容量13.通气/血流比值

14.Hb氧容量15.Hb氧含量16.氧离曲线17.波尔效应

18.何尔登效应19.中枢化学感受器20.肺牵张反射

二、判断题

1.呼吸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的弹性回缩力主要来源于肺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自主神经对呼吸道的作用是交感神经兴奋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迷走神经兴奋则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并具有加强和激活表面张力作用的一种物质。()

5.功能余气量是指平静呼气末存在于肺中未被呼出的气量,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6.肺的总容量等于肺活量和功能余气量之和。()

★7.肺的顺应性越大,其弹性阻力越大。()

8.在呼吸运动的过程中,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时可使非弹性阻力增大。()

9.气体扩散速率与温度、扩散面积和距离成正比,与各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正比。()

10.气体在血液运输的过程中,因O2和CO2都与Hb相结合,故两者存在着竞争性抑制现象。()

11.氧离曲线中的P50增大,表示该曲线右移,反之亦然。()

12.pH值降低时Hb对O2的亲和力下降,从而使氧离曲线左移。()

13.血中CO2浓度变化引起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而起作用的。()

14.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泡壁上,其传入神经纤维走行于迷走神经中。()

15.机体轻度缺氧时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性升高,从而使呼吸运动加强。()

16.基本肺容积实际上就是指肺容量。()

三、填空题

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和三个环节。

2.外呼吸包括和两个部分。

3.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直接动力是__________,而肺通气的阻力主要有和两种。

4.弹性阻力大,不易扩张,顺应性__________;弹性阻力小,易扩张,顺应性__________。

5.人工呼吸的原理是造成和之间的压力差来推动气体进出肺。

6.胸膜腔内压是由造成的,其生理意义主要为和。

7.的弹性回缩力既可能是吸气的阻力也可能是吸气的动力,而的弹性回缩力总是吸气的阻力。

★8.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相当于左右的肺总容量,此时胸廓的弹性回缩力为。

9.当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泡弹性阻力,肺顺应性。

10.肺活量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之和。

11.通气/血流比值约为0.84,意味着流经肺部的血全部变成血,通气/血流比值减小时意味着,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意味着。

12.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的方式有两种,即______和_______,以________为主。O2主要以形式运输,CO2的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和________。

13.pH降低、PCO2升高、温度升高及2,3-DPG浓度升高均可使Hb对O2的亲和力______,P50______,曲线______,释放O2增多供组织利用。

14.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的神经是,该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它通过与受体结合而起作用。

15.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的神经是,该神经兴奋时释放的递质是,它通过与受体结合而起作用。

16.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

17.动脉血氧分压的轻度降低直接对延髓呼吸中枢起着作用,对外周化学感受器有明显的作用。

18.在实验中,给动物吸入一定浓度CO2,动物呼吸变得。

19.CO2刺激呼吸主要是通过刺激而实现的,但也可以通过刺激感受器而兴奋呼吸。

20.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有效刺激是,血液中的H+主要通过刺激感受器而刺激呼吸。

21.肺牵张感受器位于,其传入神经为。

22.肺缩小时可反射性引起,有助于防止。

23.在家兔呼吸运动调节实验中,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动物呼吸变得,其原因是的消失。

四、选择题

A型题

1.肺通气是指()

A.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B.气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D.外界氧气入肺的过程

E.CO2出肺的过程

2.组织换气是指()

A.肺泡气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B.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C.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

D.线粒体膜内外的气体交换

E.红细胞内外的气体交换

3.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B.吸气时膈肌收缩

C.呼气时呼气肌收缩D.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

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位

★4.平静呼吸的呼气相()

A.肺回缩力与胸廓的回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肺回缩力与胸廓的回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C.肺回缩力大于胸廓的回位力,但方向相反

D.肺回缩力小于胸廓的回位力,但方向相同

E.肺回缩力与胸廓的回位力均为零

5.在下列哪一时间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A.吸气初和呼气初B.呼气末和吸气初

C.吸气末和呼气初D.呼气末和吸气末

E.呼气初和呼气末

6.平静呼气末胸内压()

A.高于大气压B.等于大气压

C.低于大气压D.比吸气中期负压绝对值大

E.比吸气开始时负压绝对值大

7.下面关于胸内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情况下为负值B.胸内压=-肺回缩力

C.吸气时其绝对值减小D.胸内压有利于静脉回流

E.胸内负压使肺维持一定的扩张状态

8.维持胸内压的必备条件是()

A.呼吸道内存在一定阻力B.胸膜腔密闭

C.吸气肌收缩D.呼气肌收缩

E.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9.有关胸膜腔内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胸膜腔内存有少量气体B.有利于胸腔内静脉血回流

C.在呼吸过程中胸内压无变化D.胸内压大于肺回缩力

E.气胸时胸内压为负压

10.胸膜腔内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肺回缩力B.肺泡表面张力

C.气道阻力D.吸气肌收缩

E.无效腔的存在

11.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负压最大值(绝对值)出现在()

A.呼气中B.呼气末C.吸气中D.吸气末E.吸气初

12.肺的弹性回缩力见于()

A.吸气初B.呼气出C.呼气末D.吸气末E.以上都存在

13.有关肺表面活性物质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加肺泡表面张力B.降低肺的顺应性

C.阻止血管内水分滤入肺泡D.增强肺的回缩力

E.降低胸膜腔内压

14.下列关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和分泌B.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C.减少时可引起肺不张D.增加时可引起肺弹性阻力增大

E.增加时可阻止血管内水分进入肺泡

15.下列哪种情况可使肺顺应性减少()

A.气道阻力减少B.气道阻力增加

C.肺的弹性阻力增加D.肺的弹性阻力减少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加

16.下列哪种情况下肺的静态顺应性降低()

A.气道阻力增加B.粘滞阻力减少

C.肺的弹性阻力增加D.惯性阻力减少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加

17.肺弹性阻力减小见于()

A.肺充血B.肺组织纤维化

C.肺水肿D.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E.肺气肿

18.用于比较不同个体肺弹性阻力大小的指标是()

A.肺泡通气量B.肺顺应性

C.比顺应性D.潮气量

E.最大通气量

19.非弹性阻力主要成分是()

A.气道阻力B.肺泡表面张力

C.组织黏滞阻力D.肺回缩力

E.惯性阻力

20.潮气量增加(其他因素不变)时,下列项目中将增加的是()

A.补呼吸气量B.功能残气量C.补吸气量D.肺泡通气量E.残气量

21.每分肺通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A.肺活量×呼吸频率B.潮气量×呼吸频率

C.余气量×呼吸频率D.功能余气量×呼吸频率

E.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22.能使气道平滑肌舒张的化学因素是()

A.AChB.内皮素C.组织胺D.PGE2E.慢反应物质

23.肺总容量等于()

A.潮气量加肺活量B.潮气量加功能残气量

C.功能残气量加肺活量D.残气量加肺活量

E.残气量加补呼气量

24.正常人无效腔容量约占潮气量的()

A.70%B.10%C.30%D.5%E.50%

25.每次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约为功能余气量的()

A.1/3B.1/4C.1/5D.1/6E.1/7

26.评价呼吸效果较好的指标是()

A.生理无效腔B.每分肺泡通气量

C.肺活量D.功能余气量

E.每分肺通气量

27.呼吸频率从12次/min增加到24次/min,潮气量从ml减少到ml,则()

A.肺通气量增加B.肺泡通气量增加

C.肺泡通气量不变D.肺通气量减少

E.肺泡通气量减少

28.体内CO2分压最高的是()

A.静脉血液B.毛细血管血液

C.动脉血液D.组织液

E.细胞内液

29.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气体的溶解度B.肺泡膜的通透性

C.气体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D.气体的分压差

E.气体分子量的大小

★30.气体在0.kPa(1mmHg)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毫升数称为()

A.肺泡通气量B.潮气量

C.肺扩散容量D.最大通气量

E.通气/血流比值

31.O2的扩散系数与CO2扩散系数相比较()

A.前者大,因为O2可与血红蛋白结合

B.前者小,因为O2的溶解度低

C.前者大,因为O2分压梯度大

D.前者小,因为O2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E.基本相同

32.二氧化碳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

A.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

B.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

C.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呼出气

D.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

E.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

33.可使血氧饱和度增大的是()

A.PO2降低B.血液pH增高

C.温度升高D.PCO2升高

E.红细胞内2,3-DPG增多

34.氧离曲线是()

A.PO2与血氧容量间关系的曲线B.PO2与血氧含量间关系的曲线

C.PO2与Hb氧饱和度间关系的曲线D.PO2与血液pH间关系的曲线

E.PO2与PCO2间关系的曲线

35.氧离曲线右移是因为()

A.体温升高B.血液pH升高

C.血液PCO2降低D.2,3-磷酸甘油酸减少

E.H+浓度下降

36.氧离曲线左移()

A.发生在肺毛细血管动脉端B.发生在温度升高时

C.有利于氧从血液进入组织D.发生在血液pH值低时

E.发生在红细胞中2,3-DPG含量增加时

37.不引起氧离曲线移位的是()

A.pH值B.PCO2C.PO2D.2,3-DPGE.温度

38.氧离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呈拉长的S形

B.上段较平坦表明PO2变化时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C.中段较陡表明此时PO2稍降,HbO2将明显减少

D.下段平坦代表O2贮备

E.P50增大表明曲线右移

39.关于CO2解离曲线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表示Hb上CO2结合的量与PCO2的关系B.呈S型

C.有饱和度D.PO2的变化可使之移位

E.以上都不是

★40.下列哪种情况下动脉血CO2分压降低?

A.贫血B.CO中毒C.中等度运动D.氰化物中毒E.过度通气后

41.贫血患者Hb浓度降低,但一般并不出现呼吸加强,这是因为()

A.颈动脉体血流量代偿性增加C.动脉血Hb氧饱和度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正常D.动脉血PO2正常

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生适应

42.CO中毒时可携带O2的Hb减少,但一般不引起呼吸加强是因为()

A.颈动脉体血流量正常B.动脉血Hb氧饱和度正常

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D.动脉血氧张力(分压)正常

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发生适应

43.CO中毒所引起的缺氧比贫血引起的同等程度的Hb减少所致的缺氧更为严重是因为()

A.动脉血PO2降低B.血氧含量降低

C.血氧容量降低D.HbO2释放O2减少

E.氧离曲线左移

44.血浆中的碳酸氢盐主要在红细胞内生成,其主要原因是()

A.红细胞含有丰富的Hb

B.红细胞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

C.红细胞膜上有特异性HCO3--Cl-载体

D.血浆蛋白可抑制CO2与水的反应

E.红细胞内PCO2高

45.关于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O2和CO2都以物理溶解化学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液中

B.O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

C.O2与血红蛋白结合快、可逆、需要酶催化

D.CO2主要以HCO3-形式运输

E.CO2和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不需酶的催化

★46.能产生平稳、均匀呼吸节律的中枢位于()

A.延髓B.延髓和脑桥

C.延髓和脊髓D.脑桥和大脑

E.脑桥

★47.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功能是()

A.限制吸气相的时间B.激活延髓长吸中枢

C.作为牵张反射的中枢D.形成基本的呼吸节律

E.接受迷走神经的传入冲动

★48.在脑桥和延髓之间切断脑干对呼吸的影响是()

A.对呼吸无影响B.呼吸暂停

C.将出现长吸式呼吸D.出现喘式呼吸

E.出现急快呼吸

49.下列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感受器接受肺扩张的刺激

B.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

C.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此反射对控制呼吸节律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D.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干中上行至延髓

E.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50.慢性肺心病患者常有长时间CO2潴留,若吸入纯氧可致呼吸暂停,因为这种病人呼吸中枢兴奋性的维持主要靠()

A.高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B.高C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缺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D.缺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E.缺O2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51.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主要作用是()

A.调节脑脊液的[H+],维持中枢pH环境

B.在机体低氧时维持对呼吸的驱动

C.当中枢化学感受器受抑制时维持机体对CO2的反应

D.当动脉血PCO2突然增高时引起机体快速呼吸反应

E.以上都不是

52.若人为保持脑脊液pH不变,则用含高浓度CO2的人工脑脊液灌注脑室不再引起通气加强,

表明()

A.CO2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

B.CO2可直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

C.CO2通过改变脑脊液[H+]而兴奋呼吸中枢

D.CO2通过改变脑脊液[H+]而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

E.脑脊液中的H+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

53.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的最重要因素是()

A.CO2B.H+C.O2D.OH-E.NaHCO3

★54.人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其主要原因是()

A.呼吸肌过度疲劳B.血中O2分压过高

C.血中CO2分压降低D.血液pH过低

E.脑血流减少

55.不能引起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兴奋的是()

A.动脉血PO2降低B.动脉血PCO2升高

C.动脉血pH值降低D.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E.颈动脉体血流减少

56.正常情况下维持人的呼吸中枢兴奋的有效刺激是()

A.肺牵张感受器的传入冲动B.呼吸肌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C.一定程度的缺O2D.动脉血中一定水平CO2

E.血液中一定浓度H+

57.外周化学感受器所感受的刺激是()

A.动脉血Hb量降低B.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C.动脉血氧容量降低D.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E.以上都不是

58.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

A..大脑皮层B.延髓腹外侧部

C.脑桥上部D.下丘脑

E.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59.下列关于大脑皮质对呼吸运动调节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对呼吸运动的随意控制必须依赖于大脑皮质

B.大脑皮质通过控制低位脑干呼吸神经元调节呼吸

C.在建立呼吸有关的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大脑皮质起重要作用

D.在人类平时生活中,呼吸对环境的适应并不需要大脑皮质参与

E.言语与唱歌反映了大脑皮质对呼吸的控制作用

★60.在麻醉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哪项可使兔的呼吸停止()

A.切断两侧迷走神经B.切除大脑皮层

C.在中脑和脑桥之间橫断D.在脑桥上、中部橫断

E.在延髓和脊髓之间横断

61.实验过程中,如果切断家兔的双侧颈迷走神经,呼吸运动表现为()

A.幅度加大,频率减慢B.幅度加大,频率加快

C.幅度减少,频率减慢D.幅度减少,频率加快

E.幅度和频率均无明显变化

62.动脉血H+浓度增高兴奋呼吸的效应主要不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实现的,其原因是()

A.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不敏感

B.H+难以通过血脑屏障

C.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有抑制作用

D.脑脊液有强大的缓冲系统,缓冲了脑脊液PH的变化

E.H+对呼吸肌有强烈的兴奋作用

★63.过度肺通气时引起头晕的原因是()

A.动脉血中PCO2过低,而使脑血流量减少

B.动脉血中PCO2过低,而使脑血流量增加

C.动脉血中PCO2过高,而使脑血流量增加

D.动脉血中PCO2过高,而使脑血流量减少

E.动脉血中H+浓度过高,而使脑血流量增加

★64.在人工呼吸实验条件下,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可引起()

A.心率加快B.心输出量增加

C.冠状动脉收缩D.骨骼肌和腹腔血管收缩

E.肾上腺素减少

★65.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A.参与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B.参与正常呼吸节律的维持

C.参与吸气向呼气的转换D.参与呼气向吸气的转换

E.以上都不是

▲66.支气管哮喘病人呼气比吸气更为困难,其原因是()

A.吸气是被动的,呼气是主动的

B.吸气时肺弹性阻力减小,呼气时肺弹性阻力增大

C.吸气时胸廓弹性阻力减小,呼气时胸廓弹性阻力增大

D.吸气时气道阻力减小,呼气时气道阻力增大

E.吸气时胸内负压减小,呼气时胸内负压增大

▲67.女,20岁,咳嗽、胸闷1周。查体:右下肺呼吸音消失。胸部X片示右侧大量胸腔积液。该患者肺通气功能检查最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A.一秒量下降B.残气量下降C.肺总量下降D.用力肺活量下降E.一秒率下降

▲68.阻塞性肺气肿病人肺通气指标肯定下降的是()

A.一秒用力呼气量B.肺活量C.潮气量D.功能残气量E.肺总量

▲69.哮喘发作时,肺通气功能指标中下降最明显的是()

A.功能余气量B.肺活量C.用力肺活量D.补呼气量E.补吸气量

▲70.贫血和一氧化碳中毒时,可携带氧的血红蛋白都减少,但并不引起呼吸加强,这是因为()

A.颈动脉体血流量减少B.动脉血液内总的氧含量仍维持在正常水平

C.动脉血氧分压在正常水平D.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E.主动脉体受到刺激

X型题

71.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有()

A.呼气初B.吸气初C.呼气过程中D.呼气末E.吸气末

72.通气的阻力有()

A.肺弹性阻力B.惯性阻力C.气道阻力D.粘滞阻力E.胸廓的弹性阻力

73.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

A.肺回缩力增大B.肺弹性阻力增加

C.肺顺应性降低D.肺泡表面张力增大

E.肺泡内易产生组织液

★74.一侧开放性气胸的病人可出现()

A.吸气困难B.呼气困难

C.回心血量减少D.淋巴回流减少

E.吸气时纵隔移向健侧

75.肺通气时非弹性阻力来自()

A.肺泡表面张力B.肺弹性纤维

C.胸廓的顺应性D.气流通过呼吸道的摩擦力

E.呼吸器官移位的惯性阻力

76.反映肺扩张难易程度的指标有()

A.肺扩散容量B.通气/血流比值

C.肺顺应性D.气道阻力

E.比顺应性

77.呼吸道口径变大的情况有()

A.交感神经兴奋B.跨气道壁压变小

C.胸内负压值变大D.ACh

E.呼气时

78.气道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有()

A.与血液交换气体B.加温加湿吸入气

C.过滤清洁吸入气D.被动免疫

E.调节气道阻力

79.关于气道阻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发生在直径2mm以下的细支气管

B.气流速度越快,阻力越大

C.气道口径越小,阻力越小

D.气流为湍流时阻力增大

E.一般吸气时阻力小于呼气时

80.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的因素有()

A.变态反应B.AChC.PGF2αD.肾上腺素E.PGE2

81.影响肺活量的因素有()

A.性别B.年龄C.身材D.体位E.呼吸肌强弱

82.气体交换不足时往往表现为缺O2明显而CO2潴留却不明显,这是因为()

A.CO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O2的相对分子质量

B.CO2的溶解度大于O2的溶解度

C.CO2的扩散速度快于O2的扩散速度

D.CO2分压差下降的速度比O2慢

E.缺O2时机体组织生成的CO2量减少

83.使肺换气量增加的因素有()

A.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间气体分压差增大

B.呼吸膜有效面积增大

C.无效腔增大

D.通气/血流比值大于0.84

E.肺残气量增多

84.关于O2在血液中运输,正确的是()

A.以物理溶解形式的量极少B.HbO2是主要运输形式

C.Hb与O2是疏松的结合D.肺部PO2高,HbO2量大

E.对O2亲和力受pH和PCO2的影响

85.Hb与O2结合的特征有()

A.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B.Fe2+与O2的结合是氧合不是氧化

C.受PO2的影响D.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E.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型,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86.下列哪些因素有助于组织获得更多的氧()

A.组织PO2降低B.组织pH值升高

C.组织PCO2升高D.组织2,3-DPG含量降低

E.组织温度升高

87.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是()

A.pH值降低B.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C.温度升高D.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

E.H+浓度升高

88.CO中毒时,主要影响动脉血中的()

A.氧含量B.氧饱和度C.携氧能力D.PO2E.PCO2

★89.过度肺通气将会出现()

A.呼吸暂停B.血中PCO2降低

C.肺泡气PO2升高D.血中碳酸氢盐增高

E.化学感受器兴奋

90.关于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感受缺氧刺激

B.血中H+的易透过血脑屏障,迅速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C.对H+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高

D.对CO2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低

E.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91.缺O2对呼吸的影响是()

A.缺O2可使呼吸频率增加

B.缺O2可使潮气量增加

C.缺O2主要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缺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

E.缺O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

92.关于肺牵张反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内

B.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

C.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D.它在呼吸节律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

E.以上全对

★93.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的作用是()

A.使吸气及时转入呼气B.也参与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

C.能及时排除气道内异物D.传导痛觉

E.有利于克服气道阻力

★94.运动时呼吸增强的机制有()

A.条件反射B.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

C.动脉血pH值的波动D.动脉血PO2的波动

E.动脉血PCO2的波动

95.关于平静呼吸的正确描述是()

A.呼吸运动较为平稳均匀

B.每分钟呼吸频率约16~20次

C.吸气与呼气均为主动过程

D.主要由腹肌和肋间内肌参与

E.主要由膈肌和肋间外肌参与

96.肺回缩力来自()

A.胸膜腔负压B.肺弹性纤维的回缩力

C.肺泡表面张力D.气道阻力

E.大气压

97.非弹性阻力的正确描述是()

A.包括惯性阻力、黏滞阻力和气道阻力

B.气道阻力与气道管径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C.副交感神经兴奋,气道阻力增加

D.儿茶酚胺可使气道阻力增加

E.跨壁压增加,气道阻力增大

98.肺泡通气量()

A.是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B.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C.等于潮气量×呼吸频率

D.与潮气量多少及呼吸频率快慢有密切关系

E.深慢呼吸可减少肺泡通气量

99.关于通气/血流比值()

A.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B.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

C.直立位时肺尖部比值减少

D.比值增大,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E.比值减小,为肺泡无效腔变大

.关于CO2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结合的CO2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B.CO2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反应需要酶的催化,速度较慢

C.从组织扩散进入血液的大部分CO2,在血浆内与水反应生成H2CO3

D.血浆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

E.红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碳酸酐酶

★.关于呼吸中枢的正确叙述是()

A.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

B.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所以可以认为节律性呼吸运动是在脊髓产生的

C.呼吸调整中枢位于脑桥上部,长吸中枢位于脑桥中下部

D.大脑皮层可在一定限度内随意屏气或加强加快呼吸

E.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低位脑干

★.动物实验中,气管插管连接一根0.5~1.0m长的橡皮管时,呼吸加深加快的主要原因为()

A.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增强B.动脉血中PO2升高

C.动脉血中PCO2升高D.气道阻力增加

E.黏滞阻力增加

五、问答题

1.试述肺泡表面张力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2.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

3.肺活量与用力呼气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通气功能中意义有何不同?

4.试述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5.什么是氧解离曲线?试分析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6.试分析成人肺为什么始终处于扩张状态。

7.试述动脉血中CO2分压升高,氧分压下降,H+浓度升高对呼吸有何作用?为什么?

8.调节呼吸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何处?其适宜刺激如何?与中枢化学感受器相比有何区别?

9.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前后,分别吸入CO2和N2时,呼吸运动的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

10.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

11.生活在高原的正常人,熟睡时出现什么样的周期性呼吸?机制是什么?

一、名词解释

1.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通气,即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2.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顺应性与弹性阻力呈反变关系。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以二棕榈酰卵磷脂为主要成分的脂蛋白混合物,起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4.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故习惯上称为胸膜腔负压。

5.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平静呼吸时,正常成人为~ml。

6.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约为3ml,女性约为2ml。

7.用力肺活量: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8.用力呼气量:指一次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尽力呼气,计算第1、2、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人分别为83%、96%、99%。为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动态指标。

9.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为生理无效腔。健康人平卧时,肺泡无效腔接近于零,故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于解剖无效腔。

10.功能余气量:指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为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具有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幅度的作用。正常成人约为2ml。

11.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2.肺扩散容量:指气体在0.kPa(1mmHg)分压差的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毫升数,是反映呼吸气体通过呼吸膜能力的一种指标。

13.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14.血红蛋白氧容量: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血红蛋白氧容量受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

15.血红蛋白氧含量: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O2量。血红蛋白氧含量主要受氧分压影响。

16.氧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它表示在不同的PO2下O2与Hb结合或解离的情况。

17.波尔效应:指血液酸度和PCO2对Hb与氧亲和力的影响。当血液pH降低或PCO2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氧离曲线右移;反之,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氧离曲线左移。

18.何尔登效应:O2与Hb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而去氧Hb则容易与CO2结合的现象。

19.中枢化学感受器:指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中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由于它存在于延髓,故称中枢化学感受器。

20.肺牵张反射:指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又称黑-伯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二、判断题

1.×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通气。

2.×肺的弹性回缩力来自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的液-气界面形成的表面张力两方面。其中肺组织本身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等弹性成分。

3.×交感神经兴奋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迷走神经与之相反。

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其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5.√

6.×肺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肺活量+余气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

★7.×肺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呈反变关系。

8.√

9.×气体扩散速率与气体的分压差(△P)、气体的溶解度(S)、温度(T)和扩散面积(A)成正比,与扩散距离(d)和气体分子的平方根()成反比。

10.×O2与Hb的Fe2+结合,而CO2与Hb的自由氨基结合,二者与Hb的结合部位不同,故不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11.√

12.×pH降低、PCO2升高、温度升高及2,3-DPG浓度升高均可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释放O2增多供组织利用。

13.√

14.×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平滑肌中,传入神经纤维走行于迷走神经干中。

15.√

16.×基本肺容积有四个: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它们互不重叠。肺容量是指基本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

三、填空题

1.外呼吸内呼吸

2.肺通气肺换气

3.呼吸运动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

4.小大

5.大气压肺内压

6.肺回缩力维持肺扩张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7.胸廓肺

★8.67%零

9.增大减小

10.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11.静脉动脉功能性动-静脉短路无效腔增大

12.物理溶解化学结合化学结合氧合血红蛋白碳酸氢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13.降低增大右移

14.迷走神经乙酰胆碱M型胆碱能

15.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β2型肾上腺素能

16.延髓

17.抑制兴奋

18.深而快

19.中枢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

20.脑脊液中H+外周化学

21.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迷走神经

22.吸气呼气过深和肺不张

23.深而慢肺牵张反射

四、单选题

1.C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通气;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B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组织换气是指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3.C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呼气肌主要是肋间内肌和腹肌。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即吸气动作是由吸气肌收缩引起,而呼气动作则主要是吸气肌舒张引起,而不是呼气肌收缩。用力呼吸时,才有呼气肌的收缩,因此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4.C由于肺总是呈现被动扩张状态,所以肺弹性阻力总是指向肺泡中心,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在平静吸气末,胸廓无变形,不表现弹性阻力,在平静呼气时,胸廓缩小,其弹性阻力向外,是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变形很小,故其弹性阻力小于肺的弹性阻力。

5.D吸气之初,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气体入肺,至吸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反之,呼气之初,肺容积减小,肺内压升高,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至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6.C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故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压。在平静呼气末,肺内仍有未呼出的气体,所以肺回缩压一定是正值,那么胸膜腔内压也一定小于大气压。

7.C如上题公式所示,在吸气末或呼气末,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压,若以大气压为0,这时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压。吸气时回缩力大,胸膜腔内压绝对值大;呼气时,胸膜腔内压绝对值变小。

8.B胸膜腔的密闭性是维持胸膜腔负压的必备条件,一旦胸膜腔与外界相通,形成气胸,胸膜腔负压减小或消失,出现通气换气障碍。

9.B胸膜腔是由胸膜壁层与胸膜脏层所围成的密闭的潜在腔隙,其间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浆液,无气体存在。胸膜腔负压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和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

10.A见7题解。

11.D见7题解,平静呼吸过程中因吸气末肺容积最大,肺弹性回缩力最大,故胸膜腔负压的绝对值最大。

12.E即使在深呼气末肺内仍然有气体,即残气量。所以肺总是呈现被动扩张状态,那么肺的弹性回缩力就存在于呼吸全过程。

13.C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属于肺弹性阻力,而弹性阻力与顺应性呈反比,那么降低表面张力即增加肺顺应性。其生理意义:a.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b.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c.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14.D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分泌,其增加时可降低肺弹性阻力。

15.C见13题解。

16.C顺应性与弹性阻力呈反比,ABD均属非弹性阻力,故与静态顺应性无关。表面活性物质增加可使肺顺应性增加。

17.E肺水肿、肺充血、肺组织纤维化或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时,肺的弹性阻力增加,顺应性降低;而肺气肿时,肺弹性成分大量破坏,肺回缩力减小,弹性阻力减小,顺应性增大。

18.C由于不同个体间肺总量存在着差别,在比较其顺应性时应排除肺总量的影响,所以可测定单位肺容量的顺应性,即比顺应性。比顺应性=平静呼吸时测得的肺顺应性(L/cmH2O)/肺的功能残气量(L)

19.A肺弹性阻力包括肺组织弹性回缩力和肺泡的液-气界面形成的表面张力,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黏滞阻力,其中气道阻力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

20.D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所以潮气量增加则肺泡通气量增加。而补呼气量、补吸气量、功能残气量与潮气量无重叠,所以潮气量改变,不会引起它们的改变。

21.E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22.D使气道平滑肌舒张的因素有:跨壁压增大、肺实质的牵引、交感神经兴奋、PGE2、儿茶酚胺类等;使气道平滑肌收缩的因素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组织胺、PGF2α、过敏原、内皮素、吸入气CO2的增加等。

23.D肺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肺活量+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

24.C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潮气量约为ml,解剖无效腔约为ml。

25.E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潮气量约为ml,解剖无效腔约为ml,那么每次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约为ml,功能残气量一般是2ml,所以/2≈1/7。

26.B评价肺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是肺泡通气量。因为肺通气的生理意义在于摄入氧气和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进入肺内的气体中只有肺泡气能与机体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肺通气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肺泡通气量的大小以及肺泡通气量是否与肺血流量相适应,其它评价肺通气的指标都不能直接反映肺通气的效果。

27.E见21题解。呼吸频率从12次/min增加到24次/min,潮气量从ml减少到ml,肺通气量不变,肺泡通气量从4.2L/min减少到2.4L/min。

28.E体内CO2分压由高到低是:细胞内液、组织液、静脉血、动脉血。

29.D决定气体交换方向的是分压差,溶解度、分子量和呼吸膜的通透性主要影响气体扩散速率。

★30.C此题为肺扩散容量的定义。

31.B扩散系数为气体的溶解度(S)/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CO2在血浆中的溶解度约为O2的24倍,CO2的分子量约为O2的1.4倍,所以CO2的扩散系数约为O2的20倍。

32.D根据CO2的扩散方向可以判断其分压高低,即由分压高向低处扩散,故D为正确答案。

33.BPO2降低可以减少物理溶解O2,故使血氧饱和度降低。pH降低、PCO2升高、温度升高及2,3-DPG浓度升高均可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释放O2增多供组织利用,血氧含量减少,所以血氧饱和度降低。只有B答案对。

34.C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

35.A36.A

37.CpH降低、PCO2升高、温度升高及2,3-DPG浓度升高均可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释放O2增多供组织利用;相反,pH升高、PCO2降低、温度降低及2,3-DPG浓度降低均可使Hb对O2的亲和力升高,P50减小,曲线左移。

38.D氧离曲线呈S形,上段曲线较平坦,PO2较高,可认为Hb与O2结合的部分。氧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是HbO2释放O2的部分。氧离曲线下段曲线最陡,也是HbO2与O2解离的部分,下段代表O2储备。

39.DCO2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血液中CO2的含量随PCO2的升高而增加,曲线呈线性关系,没有饱和点。O2通过何尔登效应影响CO2的结合与释放。

40.E过度通气是由于通气过度超过生理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一种症状,常见于女性具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诱发精神紧张的因素,是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任何原因,发作时有呼吸运动加快;由于CO2的扩散系数约为O2的20倍,所以当过度通气后,PCO2下降明显,而PO2增高不明显。贫血、CO中毒、有机氰化物中毒会引起缺氧,而对CO2没有影响;中等度运动会使代谢产物增多,即PCO2应该升高。

41.DPO2降低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运动加深加快。PO2是指外周血中物理溶解的氧。贫血是指外周血中红细胞和Hb含量低于正常,而物理溶解氧没有变化,即PO2正常,所以不会引起呼吸运动加强。

42.D同41题解,CO中毒主要影响与Hb结合和解离的氧,对物理溶解氧影响不大,即PO2正常,所以不会引起呼吸运动加强。

43.DCO中毒既妨碍Hb与O2的结合,又妨碍O2的解离,故缺氧表现更严重。贫血和CO中毒PO2均正常,贫血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均降低,CO中毒血氧含量降低而血氧容量正常。

44.BCO2和H2O与碳酸氢盐之间的转换主要取决于碳酸酐酶,而红细胞内碳酸酐酶丰富。故选B。

45.CO2与Hb结合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受PO2的影响。故C答案错,其余选项均对。

46.B呼吸运动的基本调节中枢在脑桥和延髓。延髓有呼吸节律基本中枢,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

47.A实验中在脑桥的上、中部之间横断,呼吸变深变慢,这提示,脑桥上部有抑制吸气活动的中枢结构,称为呼吸调整中枢。故选A。

48.D脑桥和延髓之间横断出现喘息式呼吸,说明延髓可独立的产生呼吸节律。脑桥的上、中部之间横断后再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出现长吸式呼吸。

49.C平静呼吸时,肺牵张反射不参与人的呼吸调节,仅在病理情况下发挥作用。可阻止吸气过度,加速吸气和呼气交替,调节呼吸频率及深度。故C答案错误。

50.D慢性肺心病患者由于肺换气功能障碍,导致低O2和CO2潴留,长时间的CO2潴留能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刺激作用发生适应,而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O2刺激的适应很慢,在这种情况下,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驱动呼吸运动的主要刺激因素。故D答案对。

51.BA答案为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主要作用。C、D是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

52.DpH值不变,只增加CO2,呼吸没有加强,说明CO2对中枢化学感受器没有直接作用。是CO2进入脑脊液后在碳酸酐酶作用下解离出H+后,H+通过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引起呼吸加强。

53.A实验表明,CO2、O2和H+这三个调节呼吸的因素,只改变一个因素而对另两个因素不加控制时,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最强。D、E为干扰选项。

54.C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基本活动是必要的。当过度通气后,PCO2下降明显,呼吸中枢因缺少足够的CO2刺激而抑制,于是呼吸变慢变浅甚至暂停。

55.D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为外周化学感受器,感受外周血[H+]、PCO2和PO2的变化,所以ABC均对。当血流减少时,颈动脉体从单位体积血液中摄取的氧量相对增加,细胞外液的PO2因供氧少于耗氧而下降,会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故E也对。而引起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兴奋的适宜刺激是PO2变化而非血氧含量变化,故选D。

56.D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中枢的基本活动是必要的。

57.B外周化学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外周血[H+]↑、PCO2↑、PO2↓。PO2是指外周血中物理溶解的氧。血氧容量指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血氧含量指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血氧饱和度指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58.B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

59.D在生活中,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属于随意的呼吸调节系统,低位脑干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是不随意的自主呼吸节律调节系统。说话、唱歌、哭笑、咳嗽、吞咽、排便等活动时,大脑皮层都参与。故D不对。

60.E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低位脑干,延髓与脊髓之间离断,基本呼吸节律消失,呼吸停止。

61.A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肺扩张反射的传入神经被切断,使家兔吸气不能及时转为呼气,出现吸气延长和加深,变为深而慢的呼吸。

62.B血脑屏障对非脂溶性化学物质通透性低,因此外周血H+很难通过血脑屏障而对中枢化学感受器起作用。

63.APCO2升高有直接的舒血管效应,过度通气时,呼出CO2过多,动脉血CO2分压过低,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引起头晕。

64.D在动物实验中,人为的维持呼吸频率和深度不变,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对心血管活动的直接效应是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舒张,骨骼肌和内脏血管收缩。但是在动物保持自然呼吸的情况下,化学感受器受刺激时引起的呼吸加深加快,可间接的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65.A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也能参与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但在呼吸肌负荷增加时能发挥较明显的作用,故选A。

66.D哮喘患者由于气道炎症和痉挛导致气道阻力增加使吸气和呼气都困难。可是,吸气时,由于胸膜腔负压增大而跨壁压增大,因肺的扩展而使弹性成分对小气道的牵引作用增强,使气道口径增大,气道阻力减小,而呼气时相反,因此哮喘患者吸气和呼气都困难,但是呼气比吸气更困难。

67.E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特点是以流速(FEV1)降低为主,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则以肺容量(VC)减少为主。本题患者右侧胸腔积液属于限制性通气障碍。

68.A阻塞性肺气肿病人早期即可出现FEV,降低。1秒用力呼气量(FEV,)是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第1秒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肺活量(VC)、潮气量(TV)降低,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增加,均为阻塞性肺气肿的晚期表现。

69.C哮喘属于限制性通气障碍,流速降低明显。

70.C呼吸反射性调节的化学感受器包括中枢感受器和外周感受器,其中中枢感受器对PaO2的变化不敏感,外周感受器感受的是PaO2,并不是O2含量。贫血和CO中毒时,虽然血红蛋白氧含量降低,但由于溶解在血液中的氧所决定的PaO2并不降低,而是仍处于正常水平,因此不能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加强。

71.DE

在平静呼吸过程中,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吸气初肺内压小于大气压,呼气初肺内压大于大气压。故选DE。

72.ABCDE

肺通气的阻力包括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弹性阻力包括胸廓和肺的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黏滞阻力。故全选。

73.ABCDE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张力属于肺的弹性阻力,即弹性回缩力。而顺应性=1/弹性阻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②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74.ABCDE

一侧张力性气胸后,吸气时大量气体进入伤侧胸膜腔,胸膜腔内负压消失,压力明显高于健侧,肺脏则受压萎缩,纵隔被推向健侧,健侧肺扩张也受到限制;此外,在呼气时,健侧肺呼出气体,不仅由气管排出体外,同时,也有部分气体进入伤侧肺。因此ABE对。胸膜腔负压可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因此负压消失阻碍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故CD也对。

75.DE题解见2题。

76.CE

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难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由于不同个体间肺总量存在着差别,在比较其顺应性时应排除肺总量的影响,所以可测定单位肺容量的顺应性,即比顺应性。比顺应性=平静呼吸时测得的肺顺应性(L/cmH2O)/肺的功能残气量(L)。

77.AC

气道管径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①跨壁压,即呼吸道内外的压力差。呼吸道内压力高,跨壁压增大,管径被动扩张,阻力变小;反之增加。②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③自主神经系统对气道管壁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作用:副交感神经使气道平滑肌收缩,管径变小,阻力增加;交感神经使之舒张,管径变大,阻力降低。④化学因素的影响:儿茶酚胺使气道平滑肌舒张;前列腺素中,PGF2α使之收缩,而PGE2使之舒张;吸入气CO2含量的增加刺激支气管和肺的C类纤维,反射性的使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加。另外,吸气时,因胸膜腔负压绝对值增大,跨壁压增大,弹性成分对小气道的牵引作用增强,以及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都使气道口径增大,阻力减少;呼气相反。故只有AC对。

78.BCE

呼吸道是肺通气时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同时还具有加温、加湿、过滤和清洁吸入气体以及引起防御反射(咳嗽反射和喷嚏反射)等保护作用。故选BCE。

79.BDE

健康人平静呼吸时,气道阻力主要发生在鼻、声门、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仅10%发生在口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气道阻力受气流速度、气流形式和管径大小的影响。流速快,阻力大;流速慢,阻力小。气流形式有层流和湍流,层流阻力小,湍流阻力大。流体阻力与管道半径的4次方呈反比,管径大小的影响因素见7题。故BDE正确。

80.ABC

使气道平滑肌舒张的因素有:跨壁压增大、肺实质的牵引、交感神经兴奋、PGE2、儿茶酚胺类等。使气道平滑肌收缩的因素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组织胺、PGF2α、过敏原等。

81.ABCDE

肺总量的大小因性别、年龄、身材、运动锻炼情况和体位改变而异。

82.BCD

气体扩散速率与气体的分压差(△P)、气体的溶解度(S)、温度(T)和扩散面积(A)成正比,与扩散距离(d)和气体分子的平方根()成反比。O2的分子量略小于CO2,肺泡与血液间O2分压差大于CO2分压差,仅从这两方面看,O2的扩散速度比CO2快,但由于CO2在血浆中的溶解度远大于O2(24倍),故综合结果是CO2比O2扩散速度快20倍,另外,由于动、静脉血液之间O2分压差远大于CO2分压差,所以动静脉短路时,动脉血PO2下降的程度大于PCO2升高的程度,因此,当肺换气功能不良时,缺O2比CO2潴留明显。故选BCD。

83.AB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1)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2)气体分子的分子量、溶解度以及分压差(3)通气/血流比值。选项CDE都使肺换气量减少。

84.ABCDE

物理溶解的O2量约占血液总O2含量的1.5%。化学结合的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这是氧运输的主要形式,占98.5%左右。Hb与O2结合的特征:①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受PO2的影响;②Hb中的Fe2+仍然是亚铁状态;③是氧合而不是氧化;④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⑤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型,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pH、PCO2、温度及2,3-DPG浓度均可改变Hb对O2的亲和力。

85.ABCDE见14题解。

86.ACE

pH降低、PCO2升高、温度升高及2,3-DPG浓度升高均可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释放O2增多供组织利用。PO2下降,氧饱和度下降,相当于氧解离曲线的中下段,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释放O2增多供组织利用。

87.ABCDE见16题解。

88.ABC

CO中毒妨碍Hb与O2的结合和解离,而Hb的量不变,因此血氧含量降低而血氧容量正常,血氧饱和度也就降低。CO中毒对物理溶解的氧影响不大,所以PO2正常。E为干扰选项。

89.ABC

过度通气发作时有呼吸运动加快,由于CO2的扩散系数约为O2的20倍,所以当过度通气后,PCO2下降明显,而PO2有增高但不明显。因为一定的PCO2是刺激呼吸的因素,所以PCO2降低后,对化学感受器刺激减弱,呼吸会暂停。

90.CE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直接生理刺激是[H+]变化而不是O2、CO2的变化。故选CE。

91.ABCD

O2含量变化不能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PO2降低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其对中枢的直接作用则是抑制。

92.ABCDE

由肺的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时抑制吸气的肺扩张和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肺萎陷反射。其感受器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平滑肌内,是牵张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是迷走神经中的粗纤维,中枢在延髓。平静呼吸时,该反射不参与人的呼吸调节,仅在病理情况下发挥作用。可阻止吸气过度,加速吸气和呼气交替,调节呼吸频率及深度。

93.BE

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意义:当气道阻力增加时,可增强呼吸肌收缩力量,克服阻力。A为肺牵张反射的作用,C为防御反射的作用。D为干扰选项。

94.ABCDE

AB均为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在运动时参与呼吸运动调节的反应。CDE为运动时代谢旺盛,PO2降低、PCO2升高、PH降低即外周血[H+]升高,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PCO2升高还可以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

95.AE

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其特点是呼吸运动较为平稳均匀,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时由于没有呼气肌的收缩,因而是被动的,吸气肌主要有膈肌和肋间外肌,呼气肌主要是肋间内肌和腹肌。频率为每分钟12-18次。

96.BC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内面的液体层与肺泡内气体之间的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回缩力,均使肺具有回缩倾向,肺组织本身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等弹性成分。

97.AC

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黏滞阻力和气道阻力,气道阻力与气道管径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副交感神经使气道平滑肌收缩,管径变小,阻力增加。交感神经使气道平滑肌舒张,管径变大,阻力降低。跨壁压增大,管径被动扩张,阻力变小。

98.ABD

肺泡通气量是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深而慢的呼吸会增加肺泡通气量。

99.AB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约为0.84。但肺泡通气量和毛细血管血流量在肺内的分布不均匀,肺尖可高达3.3,肺底可低至0.63。比值增大,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相对不足,肺泡无效腔增大;反之,比值下降,则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相当于发生了功能性动静脉短路,所以A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AE

B选项错误是因为CO2与Hb的结合不需要酶的催化,而且迅速可逆。C选项错误是因为从组织扩散进入血液的CO2,大部分进入红细胞内与水反应生成H2CO3,而不是在血浆中反应。D选项错误是因为在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而不是在血浆中。

.ADE

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所在的部位,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各级中枢部位。所以A正确。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脊髓神经元只是联系高位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和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低位脑干,所以B错误,E正确。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但脑桥下部未能证实有长吸中枢,所以C错误。呼吸运动还受脑桥以上中枢部位的影响,在一定限度内的随意屏气或加深加快呼吸是靠大脑皮层的控制来实现的,所以D正确。

.ACD

长管呼吸等于增大了无效腔,动脉血中PO2下降,PCO2升高,气道阻力增大,肺泡通气量减少,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加强。所以B错误,ACD正确。黏滞阻力来自呼吸时组织相对位移所发生的摩擦,在此不存在,故E错误。

五、问答题

1.试述肺泡表面张力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答:肺泡表面张力存在于肺泡液-气界面,能使其表面积尽量缩小的力量。作用:①是构成肺弹性阻力的重要来源;②根据Laplace定律,使大小不一的肺泡容积不易稳定;③具有促进肺毛细血管内的水渗透至肺泡的作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能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作用:①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②能维持大小不一的肺泡容量的稳定性;③减少肺间质和肺泡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2.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

答:胸内负压由作用于脏层胸膜的两种方向相反的力形成,一是肺内压,使肺泡扩张,二是肺回缩力,使肺泡缩小。因此,胸膜腔内压力实际上是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力的代数和,即胸内压=肺内压-肺弹性回缩力;在吸气末与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因此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若以大气压以0为标准,则胸内压=-肺弹性回缩力。

生理意义:①维持肺的扩张,有利于肺通气和换气的进行。②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3.肺活量与用力呼气量、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在检测肺通气功能中意义有何不同?

答: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可了解呼吸功能储备量的大小。用力呼气量反映呼吸肌的力度及所遇阻力的变化,是动态指标,能较好的评价肺通气功能。

肺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的通气效率。肺泡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真正有效的通气量。

4.试述O2和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答:O2在血中运输的形式:①物理溶解,运输量很小(占1.5%);②化学结合(98.5%),主要与红细胞内的Hb结合成HbO2。O2与Hb结合是一种疏松的氧合,不需要酶的催化,只受PO2的影响。在肺部PO2高于血液,O2与Hb结合形成HbO2,运输到组织时,组织中PO2低,血中HbO2解离成O2与Hb,O2扩散到组织细胞中去。

CO2的运输形式有:①物理溶解(5%);②化学结合(95%)。化学结合又分两种:一是碳酸氢盐形式(88%),在组织,扩散进入血液中的CO2进入红细胞,在碳酸酐酶催化下与H2O结合成H2CO3,并很快解离成H+和HCO-3,HCO-3随浓度差扩散入血浆,与血浆中Na+结合成NaHCO3,红细胞的HCO3-亦与K+结合成KHCO3。在肺部肺泡气中PCO2比静脉血低,血浆中CO2逸出,上述反应向相反方向进行。另一种以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占7%)运输,反应如下:HbNH2+CO2→HbNHCOO-+H+。

5.什么是氧解离曲线?试分析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答:氧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曲线近似“S”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氧解离曲线上段:PO~l00mmHg,可以认为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曲线较平坦,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60mmHg,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量的O2,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

氧解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是释放O2的部分。表示PO2在40~60mmHg范围内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因而释放出大量的O2,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氧解离曲线下段:相当于15~40mmHg,曲线最陡。表示PO2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就大大下降,使O2大量释放出来,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的需要。因此该曲线代表了O2的贮备。

6.试分析成人肺为什么始终处于扩张状态。

答:胎儿一旦降生,吸气肌的有力收缩使胸廓突然展开,肺随之扩张,肺内便充入空气。由于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被少量浆液粘在一起,因此肺与胸廓是偶联在一起的,出生后,胸廓的生长比肺快,使肺总是处于被扩张状态,因此成人肺始终处于被扩张状态。

7.试述动脉血中CO2分压升高,氧分压下降,H+浓度升高对呼吸有何作用?为什么?

答:①缺氧的影响:正常的动脉血氧分压约l00mmHg,当其下降至80mmHg以下时,主要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传至延髓呼吸中枢使其兴奋加强,从而使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可达正常时的5倍,以提高肺泡气氧分压,恢复动脉血氧分压。低氧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但低氧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抗低氧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如果严重低氧时,这种兴奋作用已不能对抗低氧对中枢的抑制作用,终将出现呼吸障碍。②CO2对呼吸的影响:CO2是调节呼吸的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子。动脉血中PCO2降得过低时可发生呼吸暂停,PCO2逐渐增高将使呼吸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一般说,吸入气CO2含量达2%时呼吸已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加,肺通气加倍;当吸入气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不能作相应增加,致使体内CO2堆积,抑制呼吸中枢活动,呼吸运动减弱,发生呼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等CO2麻醉症状。CO2呼吸效应的机制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CO2进入血脑屏障解离出[H+]刺激延髓腹外侧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是CO2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然后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但以前者为主。③H+浓度增加对呼吸的影响:动脉血的pH值降低时,对呼吸影响的效果和作用途径,与CO2分压升高时类似,但当血液[H+]升高时,由于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因而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较小。

8.调节呼吸的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何处?其适宜刺激为何?与中枢化学感受器有何区别?

答: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其血液供应极为丰富,能比较及时和直接的感受到动脉血中CO2、O2及[H+]变化。当PO2降低、PCO2升高、pH值降低时,可刺激其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变化比较敏感,其适宜刺激是脑脊液或局部细胞外液中[H+]的增加,由于血中CO2可快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在碳酸酐酶作用下生成碳酸,再解离出H+从而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故而中枢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血中PCO2升高的刺激,而外周血中的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故血液pH的变动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较小,也较缓慢。中枢化学感受器对缺氧刺激不敏感。

9.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前后,分别吸入CO2和N2时,呼吸运动的变化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前后,分别吸入CO2,均能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因为CO2兴奋呼吸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起作用的,并且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为主。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取消了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后,CO2仍能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运动。吸入N2(缺O2或低O2)只能通过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而使呼吸运动增强。因此在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前吸入N2可使呼吸运动增强,而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后再吸入N2则增强呼吸运动的作用不明显。

10.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对呼吸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家兔呼吸变深变慢,这是因为肺牵张反射消失所致。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气管到支气管的平滑肌内,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兴奋肺牵张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到达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切断吸气,转入呼气,使呼吸保持一定深度和频率。当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使家兔吸气不能及时转入呼气,出现吸气延长和加深,变为深而慢的呼吸。

11.生活在高原的正常人,熟睡时出现什么样的周期性呼吸?机制是什么?

答:熟睡时可出现呼吸暂停和呼吸增强交替进行的周期性呼吸。高原地区的气压低,因而PO2也低,低O2可轻度抑制呼吸中枢,在熟睡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敏感性降低,这就容易出现呼吸暂停。呼吸暂停之后,血中PCO2升高,PO2进一步降低,于是在中枢性和外周性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下,使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增强。当呼吸增强时,肺通气也增强,吸入更多的O2和排出更多的CO2,消除了低O2和CO2增高的刺激,于是又出现呼吸暂停,即开始第二个周期。

(孙艳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bqo.com/lczz/1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