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第四节人体各部位CT检查技术
六、口腔颌面部
(一)适应证
1.肿瘤及放疗后复查,如鼻咽癌和腮腺肿瘤等。
2.炎症,如化脓性腮腺炎。
3.外伤,如颌面部骨折。
4.整形,如颜面部的美容整形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垂直,下颌稍内收。
(2)定位像:头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基线:腮腺,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鼻咽部,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
(4)扫描范围:腮腺,从外耳孔扫描至下颌角部;鼻咽部,从蝶鞍床突上扫描至硬腭上缘。
(5)扫描参数:腮腺,扫描层厚2~3mm;鼻咽部,扫描层厚5mm。
(6)重建间隔:与层厚相同。
2.增强扫描:颌面部血管病变、肿瘤,以及了解有无转移时,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静脉注射对比剂60~ml,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20~25秒。扫描范围、层厚及重建间隔同颌面部平扫。扫描方式可用连续扫描或螺距为1的螺旋扫描。
(四)后处理技术
面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用软组织窗,窗宽~HU,窗位35~40HU。鼻咽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需加摄骨窗,以观察颅底有无骨质破坏。3D重建在工作站上进行,并旋转3D图像,进行多角度观察,牙齿三维重建,可适当调节阈值,并去除牙齿以外的骨组织。
七、咽喉部
(一)适应证
咽喉部CT检查适用于咽喉部肿瘤、外伤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8.检查时嘱咐患者禁止做吞咽动作。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病人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头稍后仰,使颈部与床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2)定位像:咽喉部侧位定位像。
(3)扫描方式:咽喉部常规检查,一般采用横断位。
(4)扫描参数:层厚用5mm,小病灶可用2~3mm。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5)扫描范围:咽部检查从口咽下1cm向上至颅底。喉部从舌骨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若发现肿瘤可扫描至颈根部,以了解淋巴结受累情况。
(6)扫描基线:扫描层面分别与咽部或喉室平行。平静呼吸下扫描。
2.增强扫描:咽喉部肿瘤或血管性病变需作增强扫描,对比剂用量6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扫描延迟时间20~25秒。
(四)后处理技术
咽喉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一般用软组织窗,外伤病人须加摄骨窗。占位病变应测量其增强前后CT值的变化。
八、颈部
(一)适应证
1.占位性病变,如甲状腺肿瘤及颈部各种肿块等。
2.淋巴结肿大,各种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3.血管性病变,如颈总动脉狭窄或扩张、颈动脉体瘤、动脉畸形及大血管栓塞等。
4.外伤,确定颈部外伤后,有无血肿和骨折等。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查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上,头稍后仰,使颈部与床面平行,两外耳孔与床面等距。
(2)扫描范围:摄取颈部侧位定位像,在定位像上选择从胸腔入口至下颌角区域进行扫描;甲状腺扫描范围从第5颈椎下缘至第1胸椎。
(3)扫描参数:颈部扫描层厚5mm;甲状腺的扫描层厚可用5mm,重建间距与层厚相同。
(4)扫描方式:螺旋或非螺旋均可。
2.增强扫描:颈部检查一般需作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可区别颈部淋巴结与丰富的颈部血管,了解病变的侵犯范围,协助对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选择层厚3~5mm,重建间距3~5mm的薄层扫描。对比剂用量60~ml,静脉注射的流速2.5~3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秒。
3.颈部血管造影: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后仰,使下颌支与扫描床面垂直。
(2)扫描范围:在颈部侧位定位像上,设定从胸腔入口至颅底的扫描区域。
(3)扫描方式:单层或多层螺旋。
(4)扫描参数:单层螺旋的扫描层厚2~3mm,间距1~1.5mm;多层螺旋的扫描层厚0.75~1mm,重建层厚1mm,间距0.7~1mm。
(5)对比剂:静脉注射对比剂60~80ml,流速3ml/s,扫描延迟时间15~18秒。
4.甲状腺CT灌注:
(1)平扫定位:层厚与重建间距为5mm,扫描范围只包括甲状腺,以确定甲状腺有无病变。
(2)灌注扫描:对比剂50ml,流速>6ml/s,扫描层厚5mm,注射对比剂后立即扫描。
(3)常规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括全颈部,层厚与重建间距可用5~8mm。
(四)后处理技术
颈部图像,常用软组织窗显示和摄影,若病变侵犯骨组织时,须加摄骨窗像。甲状腺CT灌注图像须用特殊的灌注软件进行处理,方法同头部CT灌注图像的处理。
九、胸部
(一)适应证
1.纵隔肿瘤:能准确地显示病变的性质、大小及范围。可发现有无淋巴结的肿大,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2.肺脏:肺内的良恶性肿瘤、结核、炎症和间质性、弥漫性病变等。对肺门的增大,可以区分是血管性结构还是淋巴结肿大。
3.胸膜和胸壁:能准确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
(二)相关准备
1.CT增强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对比剂依据患者情况及说明书应用。
3.受检者应去除佩戴的金属饰物。
4.必要时给予药物镇静。
5.操作者向受检者交代检査须知。
6.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配合。
7.受检者体位保持不动。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置于床面正中,侧面定位线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有时为了区别少量胸水与胸膜肥厚,可以改为俯卧位,驼背病人或不宜仰卧者也可改为俯卧位。
(2)定位像:常规扫描一个胸部前后正位像,既可作为定位扫描用,又能给诊断提供参考。
(3)扫描基线:扫描基线从肺尖开始。
(4)扫描范围:从肺尖开始,一直扫描到肺底。
(5)扫描参数:常规胸部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层厚5~10mm,重建间距5~10mm。
2.增强扫描:当需要对肺门血管与淋巴结相鉴别,或为观察纵隔病变时,可行胸部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可静脉团注对比剂60~ml,流速2~2.5ml/s,扫描延迟时间30~35秒。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平扫。
3.高分辨率扫描:对于肺的弥漫性、间质性病变,特别是怀疑支气管扩张时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常规将层厚和间隔均设为2mm,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
(四)后处理技术
胸部图像的显示和摄影常规用双窗技术,即肺窗和纵隔窗。纵隔窗:窗宽~HU,窗位30~50HU。肺窗:窗宽~1HU,窗位-~-HU。对于外伤病人,应观察和摄影骨窗。对肺部的片状影,块状影及结节病灶,可由肺窗向纵隔窗慢慢调节,选择最佳的中间窗观察和摄影。
十、冠状动脉CTA
(一)适应证
1.CTA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根据临床症状,可疑冠状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异常者。
3.可疑冠心病,但运动试验结果不确定者。
4.可疑冠状动脉存在解剖变异者。
5.长期不明原因胸痛,其他检查无异常者,可行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联合CTA检查。
6.药物治疗后或PCI术前斑块、冠状动脉管径、距离等分析测量,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评价。
(二)相关准备
1.检查患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2.嘱患者检査前至少禁食4小时,扫描前12小时不饮用含咖啡因类物品,如茶、咖啡等。
3.患者至少提前半小时达到检查室,静坐以稳定心率。
4.检查时患者心率最好降至65次以下,如果患者心率过快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对于心率较低且相对稳定的患者,可在检查前1~2分钟予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以扩张冠状动脉,达到最好的检查效果。
5.放置心电监护电极前,患者双臂应举至头部两端,将电极放置在清洁、干燥的皮肤处,保证电极与皮肤连接处的导电胶没有失效。
6.导联电极连接后,应对患者进行超过15秒的屏气训练,并在此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化。如果患者的心率变化在10秒内超过5次,可予患者2~4L/min纯氧。
(三)扫描技术
1.平扫:
(1)扫描体位:常规为患者仰卧,足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身体尽量置于床面正中间,体位舒适。
(2)定位像:为确定扫描基线和扫描范围应摄取正位和侧位定位像。
(3)扫描基线:在定位像上设定,以胸锁关节为扫描基线。
(4)扫描范围:由支气管分叉到心脏膈面。
(5)扫描参数:冠状动脉扫描采用标准或软组织模式,用螺旋扫描,采用0.75mm层厚,0.5mm间距。
2.冠状动脉CTA扫描:冠状动脉CTA扫描通常在平扫后进行,便于发现病变并做出定性诊断。冠状动脉CTA扫描包括前门控(前瞻性)和后门控(回顾性)两种。前瞻性门控扫描技术采用步进-扫描-步进-扫描的step-and-shot模式。高端CT可以在进行前门控采集收缩期进行曝光,在进行前门控扫描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意外心律不齐或者期前收缩,可自动打开智能心律不齐补偿系统,机器将会自动跳过这次异常期前收缩,到下次正常心率再进行曝光,但是如果期前收缩过于频繁,采集时间将会延长,对比剂在血管内的浓度将会降低。前瞻性门控螺旋扫描时间较短,它是通过对前三个R-R间期时间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扫描时的R-R间期,在心率较低时,通常在舒张期进行图像采集,预设60%作为起始层面进行扫描,Flash模式要求患者的心律一定要整齐,否则预设的触发时相将会变动导致检查失败。
回顾性门控扫描技术根据心率可选择三种扫描方式:SnapShotSegment(单扇区)、SnapShotSegmentBurst(双扇区)、SnapShotSegmentBurstPlus(四扇区)。回顾性门控扫描技术通过心电图和CT扫描装置联合同步采集技术,获得连续的螺旋扫描数据和心脏运动的同步资料,扫描完成以后根据同步记录的心电图选择心动周期中所需的R-R间期任意时相进行重建,因此当心率过高,心律不齐时可以通过回顾性门控重建更多的信息,它的可重复性大于前瞻性门控扫描。
对比剂注射方法均采用静脉内团注法,对比剂用量60~80ml,流速5.0ml/s。然后以5.0ml/s的速度注入30ml生理盐水。在主动脉根部层面选取感兴趣区,间隔1秒扫描1次,当感兴趣区的CT值大于HU时,延迟5秒后自动开始扫描。选择舒张中期(75%R-R间期时相)的图像用于观察,若该时相图像不佳,则按照10%的间隔重建,再选出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最佳时相的图像。
(四)后处理技术
冠状动脉CTA图像的显示,根据疾病诊断的需要,灵活选用窗宽、窗位,观察横断面、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图像。
习题
1.脑脊液鼻漏CT扫描的层厚为
A1-2mm
B2-3mn
C3-4mm
D4-5mm
E2-5mm
A
2.口腔颌面部CT扫描的适应症不包括
A鼻咽癌
B化脓性腮腺炎
C颌面部骨折
D颌面部美容整形
E咽炎
E
3.口腔颌面部CT扫描技术不包括
A患者仰卧,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垂直,下颌稍内收
B定位像为侧位
C腮腺以听眶线为扫描基线;鼻咽部扫描基线与硬腭垂直
D腮腺,以听眶线为扫描基线;鼻咽部扫描基线与硬腭平行
E腮腺,扫描层厚2~3mm;鼻咽部,扫描层厚5mm。
D
4.关于咽喉部CT扫描技术的描述错误的是
A采用软组织模式
B采用侧位定位像,层厚层距5mm
C咽部检查从口咽上1cm向上至颅底
D喉部从舌骨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
E扫描基线与喉室平行,扫描线与椎间隙平行
C
5.甲状腺CT扫描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侧位定位像中确定扫描范围
B从主动脉弓上缘至舌骨下缘
C从颈1至颈7
D扫描范围从舌骨缘上缘至颈7下缘
E从颈5下缘至胸1下缘
E
6.常规胸部CT扫描层厚为
A1~2mm
B3~4mm
C4~5mm
D5~10mm
E8~10mm
D
6.支气管扩张CT扫描法模式是
A靶扫描模式
B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C软组织扫描模式
D增强扫描模式
E普通扫描模式
B
7.肺部CT的窗宽窗位分别为
A窗宽~HU、窗位30~50HU
B窗宽~0HU、窗位-~-HU
C窗宽0~1HU、窗位-~-HU
D窗宽~1HU、窗位~HU
E窗宽~1HU、窗位-~-HU
E
8.冠状动脉CTA团注追踪扫描启动阈值为
A80HU
BHU
CHU
DHU
EHUC
C
9.冠状动脉CT临检查前48小时停服药物不包括
A万艾可
B艾力达
C希爱力
D二甲双胍
E地西泮
E
10.冠状动脉CT检查患者的心率最次佳为A60次/分
B80次/分
C90次/分
D次/分
E次/分
A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