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凌晨01:40,整个城市正在沉睡时,医院儿科住院部的电话铃声清脆响起:一个孕35周+1天的新生命提前造访,生后患儿出现口吐白沫、呻吟,呼吸稍促,锁骨上及胸骨下吸气凹陷等等......对于儿科的医务人员而言,这个宝宝带来的更多是挑战与责任。
入院后,儿科医务人员经过检查后立即对患儿开通静脉通道,CPAP持续给氧,并向患儿父亲告知了病情,同时下了病危通知。脆弱的小生命似乎知道父母的期望以及我们的努力,他也和我们同一与疾病进行抗争,经过儿科医务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出生当天患儿的生命体征基本趋于平稳。
可是,疾病总是残酷、无情、时刻变化的!
第二天接班时,宝宝出现氧饱和度维持不稳定、呻吟、口吐泡沫,呼吸浅快,三凹征(+),考虑患儿存在呼吸窘迫,需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立即与患儿父亲进行细致的沟通。在父亲同意后,请求麻醉科医师进行了气管插管,虽然患儿仍有呼吸困难,三凹征(+),但生命体征渐渐趋于平稳,紧张的抢救工作似乎告一段落。
可是,接踵而至的复查胸片,显示了宝宝出现左侧气胸,尽管肺压缩只有30%,可是对于这样一个脆弱的新生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考虑到患儿病情危急并且特殊,儿科肖红梅医生在评估患儿病情后,请示了蔡琳主任,蔡主任立即赶到科室,主持对患儿的诊疗。
在请胸外科张主任会诊后,对患儿实施了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术。在科主任蔡琳的带领下,当天儿科的10多名医务人员,不辞辛苦的加班、熬夜,忍受着饥饿、疲惫,直到凌晨零点左右,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三凹征(-),复查床旁胸片显示患儿左肺已明显复张。
之后,在儿科全体医务人员精心的照顾之下,宝宝逐渐撤除了辅助治疗设备:拔出胸腔引流管、撤下呼吸机、撤下CPAP、箱内吸氧,逐渐的从禁食到吃奶1ml,再慢慢的加到35ml。终于,在出生后的第12天,小生命脱离了疾病的威胁,以健康的新姿态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信息来源:儿科/编辑:院务部)
背景延伸
医院儿科是云南省临床重点科室。目前设有普通儿科门诊,周一至周日全天白天开诊,晚7点以后由住院部医生继续看儿科门急诊;儿科病房,3名医生24小时值班制,负责收治住院病人、产科转诊新生儿以及夜间儿科门急诊工作;儿童保健门诊,周一至周五开诊,1名医生和2名护士上班,主要负责健康儿童体检、预防接种、营养咨询以及产科的新生儿体检。
儿科现有新生儿培养箱8台,新生儿辐射抢救台1台,心电监护仪1台,新生儿和儿童吸痰器各1台,经皮测黄疸仪1台,无创呼吸机2台,有创呼吸机2台。
儿科职工年龄跨度20岁~51岁,平均年龄33.4岁,是一支朝气蓬勃的、有超强亲和力的、很受孩子们欢迎的、年轻的团队;他们工作认真、踏实、任劳任怨,思想淳朴,态度端正,对医院的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对儿童态度亲切、和蔼、热情和富有爱心。
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秉承“医者仁心”,全心全意为每一位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联系-(门诊)
-(住院部)
-(新生儿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