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气胸 > 患病影响 > 一日一穴学经络 >

一日一穴学经络

杏林春雨第期每天一期

第四讲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曲池

:曲池

:大肠经穴

:Qūchí

:LI11

:天星穴。五输穴之合(土)。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直刺l~1.5寸。

曲池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出自《灵枢·本输》。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等病症。

曲池:曲,屈曲。此穴为手阳明之合,脉气流注此穴时,似水注入池中;又取穴时,屈曲其肘,横纹头有凹陷,形似浅池,故名。

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当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桡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清热解表,散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肺主皮毛。此穴位于肘部,乃经气运行之大关,能通上达下,通里达表,即可清在外之风热,又能泻在内之火邪,是表里双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风热表邪,主治外感热病、风热上扰的头痛、咽喉肿痛,风热犯肺的咳嗽、气喘;此穴不但疏散表热,还可清解里热,具有清泻热毒、通经止痛之功,治疗阳明积热所致的头痛、齿痛、目痛等五官疾患;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五行属性属土,“合治内腑”,故可清泻阳明,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调节大肠功能,治疗湿、热、气、血壅滞大肠,肠腑传导失职的腹胀、腹痛、吐泻、痢疾、便秘、肠痈及阳明郁热的乳痈等;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故此穴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消肿止痛之功,可泻除热毒郁遏肌表的各种皮肤疾患;此穴属土,还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加之可以解表热、泻内火,用于治疗痰火扰心或热扰神明的胸中烦满、善惊、癫狂等神志病,甚至热极生风的抽搐,以及风阳上扰、气血上冲的头痛头晕;此穴位于肘部,具有通经络,调气血、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之功,用于治疗上肢痿痹、瘫痪诸疾。

中医病症:半身不遂,肩痛,臂细无力,肘臂挛急或弛缓,肘中痛难屈伸,手臂红肿,腰背痛;腹痛,吐泻,便秘,痢疾,肠痛;瘰疬,瘿气,湿疹,丹毒,疥疮,瘾疹,皮肤干燥;头痛,眩晕,耳鸣,耳前疼痛,目赤痛,目不明,牙痛,颈肿,咽喉肿痛;月经不调,乳少;瘛疭,癫狂,善惊;胸中烦满,咳嗽,哮喘;热病,伤寒,伤寒余热不尽,疟疾,消渴,水肿等。清热要穴,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

西医病症: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肘关节炎,高血压病,皮肤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牙痛,麦粒肿,乳腺炎,甲状腺肿大,过敏性疾病等。

便秘(实证):曲池、中脘、足三里、内庭(《针灸学简编》)。

肠痈:曲池、阑尾穴、足三里、上巨虚(《针灸学概要》)。

呕吐,肝气犯胃:曲池、肩髃、中脘、足三里(《针灸学简编》)。

痰厥头痛:曲池、丰隆、风池(《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目红肿生翳:曲池、睛明、攒竹、瞳子修、太阳、合谷(《新针灸手册》)。

齿痛:曲池、少海、阳谷、阳溪、二间、液门、颊车、内庭、吕细(《神应经》)。

颈肿:曲池、合谷(《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疔疮:曲池、合谷、三里(《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中风:曲池、绝骨、昆仑、合谷、肩髃、手三里、足三里(《针灸大成》)。

胸中满:曲池、人迎、神道、章门、中府、临泣、天池、旋机、府俞(《备急千金要方》)。

发热感冒及咳嗽、哮喘时,可用刮痧板刮拭,如有痧排出,可以迅速解表、退热。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压曲池,每次1~3分钟,可改善上肢瘫麻、哮喘等症。

每日按压曲池穴1~2分钟,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有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直刺1.0~2.5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胀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治肘部疼痛时可用“合谷”刺或“齐刺”法或三棱针点刺放血。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20分钟。

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针刺曲池可增强冠心病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减慢。对房性早搏、心房颤动有一定治疗作用。研究表明针刺曲池、丰隆,对高血压病人有降压作用,经针治四周后,收缩压平均下降23.6毫米汞柱,远期疗效亦较好。

针刺曲池对血氧饱和度有调整作用:动物实验观察,针刺组比对照组(不针)提高血氧饱和度6.31%。在开胸术中,看到手术中虽有开放性气胸存在,肺脏萎缩,但动脉血氧分压仍升高,没有缺氧。

针刺曲池、阳陵泉观察急性中风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图,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起针后脑血流量增加,仍可维持35分钟,脑血管阻力降低却不显著,而针刺正常猫的脑血流动力学影响基本不大,也说明是调整作用。

对血液的影响:观察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过多症,经针刺足三里、曲池等穴,全部症例的血小板数目,随针刺治疗而渐趋下降,以至恢复正常。针刺曲池对炎症灶白细胞的游出有一定抑制作用。

针刺对胃肠蠕动的影响:针刺曲池等穴,可见空肠、回肠的蠕动有即时性的改变,蠕动弱者增强,强者减弱。另外针刺足三里、曲池穴,对阑尾炎患者,无论在X线观察下或直接手术观察,可见阑尾蠕动明显加强,紧张度增加,或阑尾弧度变动、移位,呈卷曲摆动,或见分节气泡移动加快,内容物排出。阑尾血管收缩,原来充血者,变为呈缺血状态。

对神经—体液的影响:针刺曲池,可使多数空腹(正常人)血糖升高,说明肾上腺髓质分泌功能增强。对血糖的影响,可因手法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如用烧山火手法可使血糖上升,透天凉可使血糖下降。

对体温的影响:电针家兔的“大椎”、“曲池”穴,可使大部分发热家兔的体温降低,同时观察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发现电针后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钙离子也相应升高,说明电针后脑脊液中钙离子含量升高是针刺降温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穴揭秘

曲池 合穴,属土。 

鬼臣,洪池,阳泽。 

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

1)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鬼臣。鬼臣,风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向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鬼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向运动,风为死鬼,故名鬼臣。

3)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水湿。

4)阳泽。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湿的天部气态物。

5)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水湿雾露吸热蒸发上炎天部。

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穴位的故事

手阳明大肠经曲池:降压之要穴

上回书说到了手三里穴,它是缓解肩颈痛的要穴,也是我们“穴位的故事”开始以来遇到的第一个三字穴。今天,我们继续沿大肠经的循行路线前行,解读其第11穴--曲池,还是先来说文解字。

穴位的故事曲池:降压之要穴

一、弯曲之处必积经水

  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

  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

  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我们都知道,凡是河道在弯道处,必会流行缓慢,并有大量湿浊的物质存积。与手阳明大肠经曲池相对应的,手太阴肺经穴为尺泽,手厥阴心包经为曲泽,手少阴心经为少海,大家可从手臂上这四条经脉在此处的命名--池、泽、泽、海,就可以看出,但凡是关节处的穴位命名,多为“经水存积之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曲池穴的解释上,会有“性湿浊滞重一说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曲池穴被称之为大肠经经水最丰沛之穴了。

通过别有病网针灸穴位库查询,除曲池穴以外外,带“曲”字的穴位共有7个,分别是:曲垣(小肠经)、曲差(膀胱经)、曲泽(心包经)、曲鬓(胆经穴)、曲泉(肝经)、曲骨(任脉)、商曲(肾经)

  带“池”的穴位有3个,即,风池(胆经)、天池(心包经)、阳池(三焦经),也多位于关节之处。

  既然以“曲”和“池”命名的穴位,都有其共性,即大都在身体的弯曲处(关节处),而曲池的命名则属于同义词反复,有强调和加重语气之意味。

二、曲池为大肠经之合穴

  曲池穴,为大肠经之合穴。那什么是合穴呢?通俗而言,就是经水汇合之穴。

  它是五腧穴之一。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也正因为它是大肠经的合穴,也就有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曲池穴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了。所以,你回过头来看一下肺经的的合穴--尺泽,它们在功效上可谓有很多相似之处。

  大肠经的曲池作为五输穴,它属土,而在六腑之中,脾是属土的。中医认为,胃主降,脾主升。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脾胃是“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如果人体的管道畅,应该是胃、大肠之气往下降,而脾气往上升。但怕就怕在胃气不降致胃胀,而大肠之气不往下走致便秘。此时刺激曲池,则具有沟通上下之功效,因而其就具有“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之功效。

三、曲池穴为十二天星穴

  那到底什么是十二天星穴呢?简而言之,这十二个穴,就是个穴位之中的穴中穴,换言之,它是精华之中的精华。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黄帝内经》中记载,说人身上有十二经络,以应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一岁,其实就是说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个。穴道数量在历代的发展中,慢慢地累积,到明朝的《针灸大成》,就已经记载了有三百六十一穴。

  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一个穴道,分布在十二条“正经”和任、督两条脉上;每一个经络上的穴道数量不一,例如膀胱经上最多,有六十七个穴道,心经、心包经最少,各有九个穴道。穴道的数量那么多,临床上究竟有哪些穴道可以选用?

  明朝的一位医生因为用穴的方便性,以及有效性,发展了十二个穴道,在《针灸大成》中称之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十二个穴道都是在“正经”上面,而且都是属于重要穴道,例如五俞穴、原穴、络穴或大关节上的穴道等,临床应用上非常好使,很有效;几乎这十二个穴道,已经可用以治疗全身所有的疾病。

  《针灸大成》里面收录编成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它的总诀是这样写的,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就是说虽然有三百六十个穴之多,不出这十二个穴,只要补泻的处方正确,就什么病都能治了。而且还说治病有如神灵,应手即愈,就像用热水泼在雪地上,一下子就溶化了。还说这些穴道是北方之神所传授的。因此,针一扎进穴道,连金锁都可以打开。在这个歌诀里面还有:古人传授任何一种技艺都是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的,所以歌诀说: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就是说,只能够教给那些好的弟子,不是好弟子,就不能教他。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被列入12天星穴的穴位,均为万金油之穴,也就是什么都管,管的功能很多,曲池就属于此。所以,中医口诀中,有这样的描述:“两肘挛痛动艰难,按罢曲池将肘牵”,指的就是曲池穴对治疗肘臂痛的疗效。

四、曲池穴为降压之要穴

  高血压,本身不是病,而是症。绝大多数高血压,都为上实下虚症。也就是血全跑到上焦了,而下焦的气血不足了。

  血压高和高血压可不是一回事。因为人体是一个智能的系统,它会根据人体面对的环境的紧急度,来调节血压,因而健康的人也可以血压高。什么情况下会诱发血压升高,生气大怒之时,你就会觉得气血上涌,头晕目眩,人很容易摔倒。此时,如果旁人让你做深呼吸,让气血下行,你就会感觉症状明显减轻。如果再让你到外面走一圈,等回来,你的气也消了,血压也降下来了。

  但高血压就不同了,它是因为人体的经络受阻了,导致心脏的供血通过肺气很难疏布到四肢,因而就会导致人体的上半部气血过足,而下半部气血虚的情况,这就是上实下虚之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血压。

  那什么情况导致经络受阻呢?比如,你长期便秘。所以,大多数便秘的人都有高血压,不信你问问周围的人就清楚了。

既然曲池穴为大肠经之合穴,是大肠经气血最旺盛之穴,同时它又属土,所以刺激曲池穴,不仅可以疏通大肠下行之路,还可以祛脾湿,最终改善人体上实下虚之症,降血压也就顺理成章了。从实践来看,其降压的远期作用也不错。有意思的是,同为合穴肺经上的尺泽穴,也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同时,同处手肘关节处的手厥心包经曲泽、手少阴心经少海,都对上实下虚之症有效。

五、功效主治

散热降浊

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

六、总结

  1、弯曲之处必积经水

  2、五输穴之大肠经之合穴,属土

  3、十二天星穴

  4、降压之要穴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三十三、综述篇

  祖国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医家所著“医籍”甚多,各有自家的心得已见,若聚集起来真是条理纷纭、浩如烟海,却令习中医者眩目。贫道初学医时、见到各家的医理立言颇不一致,真感到遵此则失彼、遵彼即失此故常迷惑于医道之中。后蒙道机赐缘使我明白到人体之中这个潜藏难得的简捷阴阳机理之总纲,才能理解到其各家创论的独到之处,乃是阴、阳化象所分之目,所以若把握着这“十二经脉”的阴、阳总纲再去观目,即可一目了热胸有定见。

  古今的贤哲总结经验规定有:寒、热、虚、实、阴、阳、表、里之八纲辨证以作中医的诊、疗规则。笔者认为:其“八纲”的显象乃是“十二经脉”运动所转化出的枝、叶表现,虽然能起到在临床辨证的诊断作用。但是,由于人体“十二经脉”的生理及病理机能犹如“树身树根”,所以更应该要了解到这“树身树根”之阴阳发源道理、才不致被阴、阳之极化分相和乖变所惑。医道皆言:“调平了人体之内的“阴阳”,疾病即愈。如果不明人体“十二经脉”正常的阴、阳运行规律,怎能有目的去调整不正常的阴、阳偏差,所以中医了解“十二经脉”的基理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人只要有生命,其体内的“十二经脉”就恒常存在运动不息,故依据人体内在的这个阴阳命蒂之正、负机理,就可以随机应变去医治百、千、万种疾病。《灵枢·经脉篇》云:“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所以敬望读者潜心参考,根据人体之阴、阳、正、负机理来定方立法,从而拟定出治风、治痰、治气、治血、治虚、治实、治寒、治热、治湿、治燥的等等调治的对症药方,或针灸调治的穴位选择。

  再者,关于人体之内这个无形无象的“十二经脉”结构之名称:在《素问》《灵枢》经典医学中称它为“十二经脉”;在现代医学中称它为“神经组织系统”,但现代医学解剖学所说的“神经组织”只不过是“十二经脉”正负运行所促使人体组织的动态而已。因为“神经组织”乃现代医学中的精神感觉系统,如果人死之后解剖观察,其有知感的“阴、阳出入灵机”已经消逝离体,经云:“出入废,川神机化灭……”所以只可以见到“十二经脉”的运行途径,而不能够见到这无形无象之“阴阳神机”。故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组织”路线,与古圣人所论述“十二经脉”的“灵枢运动”路线是有差异的。经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古圣特别重视人体之内这个无形质的“游行出入”神机。

  但现代新出版的个别中医书籍,对肝藏魂、肺藏魄”多有删除,就失掉了祖国医学的精华。这魂与魄是人体内精神活动的代名词,亦如人体“十二经脉”的机能活动一样,虽然见不到它的形象,但在人体之中,却有它的实际能量。

  仅提出浅而易明的道理来说:例如神经病人,因精神错乱,则时喜、时怒、时悲、时恐动作失常而不能自控。这难道也不是人体之内的精神变态事实吗?

  关于医学理论定要遵重事实,在临床中不能有半点含糊。因祖国医学理论,是古圣人对宇宙大自然阴阳之道的认识,来结合人体的阴、阳生理结构与宇宙同体,认为我们的人体是宇宙的一个缩影,故全是以天、人合一的理论观点来概述其宇宙间、与人体内的生理相联系,都是有事实道理存在的立论。

  经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按医理定位:肝属东方,心属南方,东南方位属阳,隶属于人体的左侧,故肝藏魂、心藏神是人体左侧精神往来活动的代名词。由于人体左侧属阳主升,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皆是受情志刺激使精神提升之故,所以喜、怒过度则伤害人体的左侧精神。

  肺届西方,肾属北方,西北方位属明,隶属于人体的右侧,故肺藏魄、肾藏精是人体右侧精神出人活动的代名词。由于人体右侧属明主降,人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全是受情志的刺激使精神下降之故,所以恐、悲太甚则伤害人体的右侧精神。所以人在正常情况时,即属魂、属神、属魄、属精;在反常情况时,即转化为怒、喜、悲、恐等。这全属人体之内无形的精神转化所演变,故为医者必须了解其因原,在临床诊疗精神变态的疾病时,才以精神理论分析来作诊断依据。但医生治病,对于精神和物质均要重视,物质靠精神来转化;精神赖物质以濡养,故精神与物质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是不可分割的,在诊疗中必须二者兼顾,才能获得良效。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论述的“天癸至”之言:历来的医家,有认为是指妇女生长到十四岁时期的“月经至”所说的,由于又见到论男子生长到十六岁时期亦有“天癸至”之论,所以有的医家才认为“天癸至”并不完全是指妇女的月经所说的,只能怀着不可理解的疑团而已。直到现在有了现代的科学仪器,对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作观察证明,才认识到《素问》中所说的“天癸至”乃是指女性生长发育到达排卵期;男性生长发育到达“排精”期。

  如果没有进化发展到现代科学仪器观察出来,这个疑问将会永久难以得到解释。由此,这不能不令人惊讶,数千年以前的解剖实验等科技十分落后,而古圣们对人体之内却了解得多么精微透澈!就如这一“天癸至”之例,而一直到今高科技时期才证实无虚,就可证明古圣先哲们有无量的大智大慧,才著作出《黄帝内经》的素问与灵枢二经。

  再根据贫道所取得的“十二经脉”机理,更能证明古圣的著作中没有一句虚言,全是论述有事实存在的真理。如果我们还不能了解的道理,只能说我们的研究认识还没有达到古圣的境界,而不能以个人观点来否认。相信靠现代科学以协助研究核实,就能使祖国的医学理论而逐步地被人类所承认,并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会圆满成功地运用于临床。









































北京去哪治疗白癜风
西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hbqo.com/hbyx/3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