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仪式感的洗手过程不是为了仪式感,而是为了病人的生命安全——这样的教育,是任何正襟危坐的课堂都教授不了的。
记者
黄 祺
“今天走进手术室,观摩了一次真实的手术。我发现我不晕血,也不觉得恐惧,我再一次肯定,手术室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我!”
华师大一附中高二学生蔡沐沁与小伙伴们分享感受时,有些激动。这个总是站在第一排听医生讲解的女孩子说,她从六年级萌生未来当医生的梦想,至今从未动摇,医院“医学体验营”是她追逐梦想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8月7日,医院“医学体验营”开营,这是自年以来,医院举办的第十季“医学体验营”。
参加今年“医学体验营”的50人中,既有高中生、来自全国多地的医学生和医二代,还有来自西班牙、尼泊尔的“洋学生”。体验者的平均年龄17岁。
曾参加往届体验营活动的5位老营员从世界各地集结上海,与大家分享他们当初参加体验营的难忘经历以及这次体验对他们后来人生道路的影响。
谢甜甜是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数学系研究生,多年前参加第四季医院“医学体验营”。她说:“记得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内心油然而生的神圣感和使命感,让我一下子就把背挺得笔直。”
穿上白大衣这个动作,本身就有了超越其自身的意义。
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表示,作为一家综医院,医院一直致力于医学知识、医学常识的公共普及,为着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不懈努力,“医学体验营”正是其中一张闪亮的名片,活动不仅向众多青少年播撒了医学梦想,也见证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医者的大爱担当。
他说,“关于医学的善爱,每个人的答案各有不同,但大家肯定都在某个场景中、某个医生身上感受到过温暖,也一定被善爱的光芒照亮过。希望大家能在实景实践中感受医学善爱,传递这份善爱,也能在亲身体验中对医生、对医学有更深的关切,感受‘这身白衣’的魅力。”
起点:增进信任、劝人学医
医院“医学体验营”举办的初衷,医院神秘的大门,让公众更多了解医疗机构、了解医疗工作,架起医患间沟通的桥梁、弥合医患关系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学医。
十多年前,国内医患关系跌入冰点,社会对医生和医疗机构存在诸多不解和误会,这样的现象带来一个恶果: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减少,社会上还流传着“医生的孩子不学医”的说法。
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医院精心策划和组织面向公众的“医学体验营”活动,并坚持至今。
“十多年来,国内外多所高中及大学的数百位学生和许多社会热心人士和在每年暑假的瑞金医学体验营深度体验了医学的魅力与快乐、责任与使命,聆听了医者名家扣人心弦的讲述。令人欣喜的是,有近一半的营员选择了学医。”医院党委副书记俞郁萍介绍。
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走近医学、热爱医学,成为了“医学体验营”的“特殊收获”——它成功地实现了“劝人学医”的目标,当年的小营员中,不少人如今或正在接受医学教育,或即将踏上治病救人的职业道路。
穿上手术服,戴好手术帽,站在洗手池前先听老师讲解如何洗手,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给自己的手臂、手掌、指甲缝仔仔细细地刷上泡沫,冲洗,消毒……体验外科手术的小营员,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习手术前的“洗手”。
充满仪式感的洗手过程不是为了仪式感,而是为了病人的生命安全——这样的教育,是任何正襟危坐的课堂都教授不了的。
“医学体验营”不仅为营员提供真实场景中的操作和观摩机会,还会邀请医学专家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事业心得,而这些故事仿佛营养,浇灌刚刚萌芽、正待激发的梦想幼苗。
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罗明豪,很快就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他说:“我记得那年医院邀请了不同科室的专家,分享自己与医学的故事,这些有关人性的故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产生了非常强的共鸣。这个活动坚定了我后来高考时选择医学的决心。”
牛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研究生赵储珺是第五季营员,她通过视频分享感受:“我目前考虑就读科研博士或者医学博士,希望未来医疗变得更加精准化、科技化,实现更多新的技术,造福患者。”
真实:医院,还原医学
第十季“医学体验营”上午,50名营员分为五个小组,跟随带教专家走进手术室、病房、研究所、模拟医学中心等,“沉浸式体验”难得一见的医学场景。
在胃肠外科体验组,营员们戴上VR眼镜,体验外科医生们在病人的腹腔里面游刃有余的切除肿瘤;在儿科组体验营,肖园医生教营员们模拟操作小儿胃肠镜。
在骨科体验营,一位扁平足的学生戴上传感器进行步态分析后,电脑上清晰显示了他脚底的压力传感器反映出的信息,瑞金伤骨科研究所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副矫正扁平足的3D鞋垫。
呼吸科周剑平医生带领营员们到呼吸ICU查房,同学们还亲手进行了气管镜的操作,第一次感受到了人体的奥妙;在生殖医学中心,徐步芳教授向同学们讲解了治疗不孕不育的原理,参观学习了细胞预检、卵细胞提取、人工授精、胚胎发育的过程。
完成临床的体验后,营员们来到医院模拟医学实训中心,跟着老师们在模拟人的模型上亲手学习了腹腔镜手术操作、儿科胃肠镜操作和心肺复苏术。
中午,医院还首次开放上周刚刚成功验收的国家大科学设施——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营员们在这里第一次体验国之重器,参观了国家标准化临床生物样本库和临床研究型病房。
骨科医生叶庭均带着营员们观摩“关节镜手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位站第一排、爱发言的蔡沐沁同学描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膝盖骨折开放性手术中医生专注地面对手术的瞬间。医生将暴露于空气中的骨折部位锁定,并进行造影,叶医生告诉我们,外科医生要以最认真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台手术。”
叶庭均主攻运动医学,患者中不乏奥运冠军、国家队名将,因此他的“凡尔赛”里,常常有“我要去看女足世界杯,看看我的病人踢得怎样”这样的小故事。
最近大热的电影《八角笼中》里男主角苏木原型苏木达尔基也是叶庭均的患者,接受治疗后已经重返赛场。
玉树临风、果断潇洒的样子就是医生的全部吗?
下午的交流环节,已经是成熟医生的前辈们,也给营员们坦白了自己并不平坦的成长经历。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剑平清楚记得,医院,有一次气管镜手术刚开始几分钟,病人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到60~70%,全身发紫,心跳也在逐渐走低,“当时完全被吓傻了”。
万幸,老师闻讯赶来拿起穿刺针往病人的胸口一扎,病人的氧饱和度立马就上来了,心率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此刻,周剑平才想起了“张力性气胸”这个呼吸科急症。而这一幕印在他的脑海里,时刻提醒他要不断精进不断学习。
当然,作为医生的成就感也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
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马君俊说,刚做医生时曾经为一名胰腺炎术后患者换药,面对“可怕”的开放式伤口重复冲洗、清洗引流管、放置引流管等等操作,整整六周。
半年后的一天,医院里听到有人高呼他的名字,原来是他换药六周那位患者。患者说:你每天弓着背给我换药的样子,让我感到了温暖,也给了我活下去的信心。
善爱:不做医生也要做有价值的人
医院每一季“医学体验营”都有不同主题,今年的主题为“体验医学的善爱”。
医院是最能体会“善爱”的一种环境。
医院院长宁光院士对小营员们说:“每个人的人生都逃不过生老病死,而医生就是在人们最无助的时候,为您带来安慰的那群人。”
宁光院士表示,近些年医学专业分数线节节上升,医生这个职业重新获得尊重,社会对医疗机构的看法回归理性。“医学体验营”不需要再“劝人学医”,但这个活动依然具有独特的价值,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向善之心都是一个人需要追求的精神境界。
全程参与武汉抗疫、上海抗疫的医院陈尔真副院长,在开营仪式上为年轻学子们讲述了医学的过去和现在,更勉励大家——“希望大家在今天的体验中能感受到医学的奥妙,医学的温暖,还有医务人员的责任与担当,在所有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除了社会各种力量外,医务人员这一支白衣战队给大家带来的是生命的希望!”
短短一天沉浸式的医学体验,在一个人漫长的成长中也许只是一瞬,但也可以为参与其中的年轻人种下一颗向善向爱的种子,成为他们心中持久的动力。